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硅星人)
作者 | Yoky
邮箱 | yokyliu@pingwest.com
本周是被Gemini刷屏的一周。在与AI创业者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趋势性的进展:新项目们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扎进垂直领域,真正试图解决具体场景里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在Gemini带来的冲击之下,创业者们的一种回应方式。
在本周推荐的项目中,有几个方向值得关注:
一是创作工具的“可控性突破”,比如用代码精准控制排版的Seede.ai,以及上传一张图就能秒变可编辑3D模型的Hyper3D.AI;
二是专业场景的深度渗透,像用AI建立人才评判体系、帮企业搭建AI人才网络的DNIQ,还有专为编剧群体打造的一站式AI编辑器Laper。
此外,在接下来的推荐里我们也会增加一些大厂里的小产品的介绍,这些在诸如Google 的官方实验产品平台Google Labs里出现的产品,能带来产品思路启发,但也提醒创业者,大厂随时下场的挑战。它可能意味着一些创业方向的窗口期。以下是本次推荐的产品更多信息,以及我们的简短点评。
1
1、Seede.ai:代码生图,更可控更省心
https://seede.ai
快评:
传统的文生图就是用文字Prompt生成一张“死图”,好无趣好无聊。而代码生图就是在传统的文生图上加入代码,好好玩。
AI输出的不是一张固定图片,而是可以随时编辑的代码文件。你只需要用大白话说清楚需求,模型生成代码后,配色、字号、间距、布局这些元素都变成了可以精确调整的参数,想改哪里改哪里。
我试了一下,Prompt里只写了最基本的信息:活动海报、时间地点、邀请对象,没费心思琢磨什么风格提示词。生成后又顺手调了调字体和布局。可以看看效果:
1
2、Hyper3d.AI:为大型UGC游戏实时生成道具
https://hyper3d.ai/
快评:
3D生成这条赛道,技术门槛高、落地周期长,到底是执迷于3D的更宏大的可能性,还是更现实的去解决“怎么用好”的问题,不同公司开始出现分野。
Hyper.AI很务实,它目标就是最终输出可直接进入游戏、影视、3D打印管线的Production-Ready资产(规范四边面网格+PBR材质),客户无需再做拓扑、减面或重拓扑,节省下游返工时间。
小预告:这个产品背后的团队也很有意思,接下来我们会有更深入的挖掘和介绍。
1
3、DINQ.io:找AI人才?HR的招聘神器
https://dinq.io/
快评:
AI人才招聘已经成了无论是大厂还是创业公司都面临的一个新难点,如今候选人学术成果、代码贡献与行业活动分散于arXiv、GitHub、X(前Twitter)及会议官网,传统简历无法同步更新,导致HR难以掌握最新能力证据,只能在学术顶会中“捞人”,但效率却并不高。
提前剧透:今年12月,DINQ全新产品将于海外正式发布。
我们随机使用了一篇Google Scholar中关于世界模型的论文让它生成分析,可以看到不仅有论文数据分析,同时也呈现了核心创作者的基本信息,帮助快速建立联系。
1
4、Laper:赵纯想给编剧做的新产品
https://laper.ai/
快评:
目前Laper的具体功能如下,不同于通用型Agent,Laper包含多种脚本格式,如专题片、短片、社交视频等,创作者可自由享受创作而无需担心格式转化问题。
垂直服务于AI编剧人群,这部分人群在23年之后是最先使用AI带来转化群体,数量也明显增加,大部分服务于商业用途,付费意愿强。
1
5、Pomelli:免费的品牌视觉设计师
https://labs.google.com/pomelli
快评:
从Pomelli来看,有一个有意思的节奏,Google Labs的产品先推出,然后Gemini等系列模型更新。然后你会发现,像Pomelli强调的比较新一些的产品思路,其实就是Gemini的模型能力更新重点——要打破“模版”的限制来“个性化生成”,就需要Gemini3和Nano Banana这样的有多模态推理和UI生成能力的新模型。
也许,当你想要多一些思路来判断模型接下来的进展,可能有时候反而从这些lab的小产品更新上能找到些线索。
点个“爱心”,再走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