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海洋珍稀濒危动物研究青年突击队在南海海域开展鸟类调查时,首次在广东近海海域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蓝脸鲣鸟(Suladactylatra),此次发现不仅刷新了蓝脸鲣鸟在我国海域的已知分布区域,也填补了该物种在广东省观测记录上的空白,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四川动物》。
鸟类多样性是评估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种群动态分布直接反映了海洋环境的整体质量及生态系统稳定性。本次新纪录种的发现,是广东海域海洋生态持续改善的有力证明,也折射出南海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效。
此次调查还记录到红脚鲣鸟(Sulasula)和褐鲣鸟(Sulaleucogaster)的分布。鲣鸟属于鲣鸟科鲣鸟属,是一种大型海鸟,与塘鹅有亲缘关系。蓝脸鲣鸟、红脚鲣鸟和褐鲣鸟常被称为海洋“三剑客”,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其中蓝脸鲣鸟主要分布在热带的大西洋和太平洋。
蓝脸鲣鸟 熊春晖 摄
蓝脸鲣鸟全身大部分白色,翅膀后缘、尾巴和初级飞羽黑色,喙黄色,面部具黑色眼罩。主要栖息于热带海洋和岛屿上,大部分时间在海上活动,通常以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为食。在我国钓鱼岛有繁殖记录,夏候鸟常见于福建和香港海域。调查期间,团队在距离惠州市约120公里和汕头市约100公里的近海海域记录到蓝脸鲣鸟。本次发现将增进对该物种在我国分布区域的认识,也为丰富广东省海洋鸟类资源提供了新的资料。
红脚鲣鸟 熊春晖 摄
红脚鲣鸟常见全身褐色和白底黑边两种色型,具长而窄的翅膀和楔形尾,脚和趾红色,白底黑边型喙蓝灰色,褐色型喙蓝褐色。常见于热带海洋中的岛屿、海岸和海面上,主要以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为食。国内主要繁殖地为西沙群岛,为南海常见鸟类,在广东、香港、浙江和台湾东南部沿海均有记录。
褐鲣鸟 王阳鸣 摄
褐鲣鸟头部、颈部和背部深褐色,喙黄绿色,腹部白色,尾部褐色且呈楔形。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区域,主要以鱼类和头足类为食。国内主要繁殖地为西沙群岛和台湾,为南海常见鸟类,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偶有记录。
近年来,南海生态中心海洋珍稀濒危动物研究青年突击队致力于南海区鸟类、鲸豚类和海龟等珍稀濒危生物资源调查和保护工作,其中鸟类调查基本涵盖了南海区红树林生态系统及近海海域,积累了丰富的调查经验和数据成果。南海生态中心表示,下一步将按照上级工作部署安排,进一步加强南海海洋珍稀濒危动物的调查和研究,为保护南海海洋珍稀濒危动物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 熊春晖 杨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