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只要说起年轻人的消费趋势,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感觉,这就是看不懂,各种新玩法都违背了大多数人一直以来的观念,就在最近年轻人打包抄底之前出问题车企的“暴雷车”的消息传来,为啥二手的暴雷车突然走红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年轻人打包抄底暴雷车
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花7万多元买辆次顶配SUV,内饰比20多万元的车还舒服,开着它跨省自驾一圈,相当于车钱和租车费都省了。”近日,合肥一位95后摄影工作者江先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8月,他用一笔划算到让人意外的交易,成为了哪吒L的车主。
在哪吒汽车深陷经营风波、被不少人避之不及的时候,江先生却主动跨省提车,用80天行驶6000公里的实际体验,印证了“价格到位就有市场”的消费逻辑。
“我一直盯着它的价格变动,想着如果二手车能到心理价位就入手。”今年,江先生在车友群里发现了转机:广西地区的哪吒L有大幅优惠,叠加当地1.3万元的置换补贴后,价格直接腰斩。一番计算下来,裸车价14.99万元的哪吒L 310闪充PRO版(次顶配),扣除4S店优惠和置换补贴,裸车仅需7.39万元。再加上3800元的全险,落地总价为7.77万元。这个价格彻底打动了江先生,而他原本就计划去广西自驾,“得知有车源后,当晚就转了定金,省了租车费还能拥有一辆新车,太划算了”。
实际上,除了年轻消费者,很多车商也在“抄底”暴雷车。在哪吒、高合、威马等品牌陷入经营困境后,一批车商瞄准低价车源,通过“批量收车—短期租赁—二手转卖”的链路,在小众市场中赚得差价,而这些车大多最终流向了对价格更敏感的二三线城市消费者。
二、为啥二手暴雷车突然走红了?
当前,部分陷入经营危机的车企旗下车型,即市场俗称的 “暴雷车”却成为年轻人追捧的 “香饽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又该如何分析这件事?
首先,暴雷车本身的质量问题并不大。暴雷车之所以走红,归根到底还是其本身的特殊性,车企暴雷多源于资金链断裂、经营策略失误等非产品层面的问题,并不直接否定车辆本身的工业制造价值。多数暴雷车企在发展初期为抢占市场,往往在硬件配置上不计成本,核心零部件多采用宁德时代、博世等头部供应商产品,这使得车辆的核心性能具备先天优势。从实际产品表现来看,这些车型的电池能量密度、续航能力、电驱系统效率等关键指标,并不逊色于同级别主流品牌车型,部分车型甚至在底盘调校上展现出不错的水准,能满足城市通勤与日常驾驶的核心需求。
可以说,暴雷车的价值核心在于,其工业制造层面的硬实力与车企经营层面的危机形成了分离,车辆本身的机械素质和硬件配置并未因车企困境而打折,尤其是其在充分高速发展期间生产的汽车,这些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相当于以更低的价格获得了同等甚至更高的硬件基础,这种产品力与价格的失衡状态,这种极致性价比对于大多数年轻人,特别是当前方向消费盛行的年轻消费群体来说,这可是捡“便宜”的优秀标的,这是暴雷车最大的价值,更是构成了暴雷车走红的核心前提。
其次,追求配置比追求品牌更成为关注的焦点。回顾手机市场、电脑市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相似的趋势。在早期,手机品牌具有极高的号召力,消费者往往会因为品牌而选择购买某款手机。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手机的配置,如处理器性能、摄像头质量、屏幕分辨率等,特别是像现在只要是正规手机企业生产的手机,无论是什么牌子,其本身的用户体验差异性并不大,特别是现在操作系统优化也日臻完善的当下,只要配置相当,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为亲民的产品,这就是追求配置逻辑的由来。
同理,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逐渐普及,各大品牌之间的技术差距在不断缩小,大部分的造车新势力都有着较强的三电生产能力,有不少甚至都是知名代工厂的产品,核心零配件更是大名鼎鼎。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在购车时,不再仅仅看重品牌的光环,而是更加关注车辆的具体配置。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暴雷车在配置上与其他正常品牌车型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而价格却因为车企暴雷而大幅下降,那么其性价比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对于那些追求高性价比的消费者来说,暴雷车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对于这些消费者而言,用更少的钱买到配置相当甚至更高的车辆,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消费行为。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暴雷车在二手市场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第三,实用主义压倒仪式感正成为一种潮流。购买暴雷车的主力群体以 20-35 岁的年轻人为主,这一群体的消费特征与传统购车群体存在显著差异:他们预算有限但对产品体验要求不低,将汽车视为 “短期使用的消费品” 而非 “长期持有的耐用品”,更注重当下的使用价值而非品牌带来的身份认同。
对于这部分消费者而言,智能系统无法升级、缺乏官方保修等问题,并非不可接受的硬伤。他们更在意驾驶功能的完整性, 只要车辆能正常行驶、三电系统稳定、基础舒适性配置到位,就能满足核心用车需求。这种 “重实用、轻附加” 的消费心理,与暴雷车的产品特质高度契合:暴雷车的短板集中在售后保障、软件服务等附加价值层面,而核心驾驶功能并未受影响。年轻人精准抓住了这一核心痛点,用对附加服务的妥协,换取了核心使用价值的高性价比实现,这种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直接推动了暴雷车的走红。
第四,暴雷车的长期风险依然要重视。尽管短期来看,暴雷车的硬件性能能满足使用需求,但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不止于机械素质,智能系统与全生命周期维保服务同样是产品价值的核心组成部分。车企暴雷后,软件服务的中断几乎是必然结果,车机系统停更、导航与远程控制功能失效、智驾系统升级无望,这些问题会随着使用时间推移逐渐暴露,严重影响用车体验。更关键的是维保体系的崩塌,车企破产后,原厂配件供应中断,4S 店与授权维修网点撤离,车主面临 “修车难、配件贵” 的困境。
虽然,简单的保养尚可通过第三方门店解决,但核心零部件的维修更换往往缺乏技术支持与适配配件,部分车主不得不依赖拆车件或副厂件,不仅成本高昂,还存在安全隐患。此外,保险公司对暴雷车的承保态度谨慎,要么拒保要么大幅提高保费、降低保额,进一步增加了用车风险。这些潜在问题表明,暴雷车的性价比优势是建立在 “牺牲长期保障” 基础上的,短期的划算背后可能隐藏着长期的用车困境。
可以说,暴雷车的突然走红,看似是市场的 “逆向选择”,实则是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过程中价值重构的必然结果,但是对于每个消费者来说,理性看待暴雷车的性价比优势,充分评估潜在风险,才是避免陷入 “短期真香、长期烦恼” 困境的关键。不妨问问每个读者,你会买暴雷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