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今年广东、四川、浙江等地不少中小学已全面开始落实放春秋假,全国推进试点的节奏也明显加快,来自各方面的讨论、争议也随之而起。首先应该注意到的是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9月,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鼓励“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为服务消费添活力。从教育部门来看也有很好的表述:春秋假可以让学生在暑假与寒假之间放松一下,调整节奏、舒缓身心。从经济新引擎到教育关怀,听起来、看起来都是好事。
但是,最大的争议来自与孩子关系最密切的家长,有人叫好、有人叫苦。佛山地区有不少中小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分享假期点滴,并纷纷为推行秋假点赞;也有不少家长叫苦连天,一是觉得“孩子放假家长不放假怎么办”、“看护难”的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二是认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搞那么多破假干什么”。这也可以说是众口难调,因为各家念的不是同一本经,差异就在于家长的时间表能否适应孩子的春秋假频道。
有专家建议,“多方协同,共同创造条件,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说得很好,但是正如广州人说的,“得个讲字”——上班的人能按时出粮就不错了,人人都想带薪休假,如何落实、谁来落实?不过,应该看到的是,《佛山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春秋假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将带薪年休假执行情况作为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内容”,要工会为职工维权,能这样说也不容易。
比较实际一点的措施恐怕还是学校托管、研学营和集体出游等模式,但是这些模式不可能都是免费的午餐,有些经济状况本来就不太好的家长还是要皱眉头。而且,乡村中小学的各种条件本来就不如城市,家里的老人与留守儿童遇到的困难更多。
对于来自家长的投诉争议,有教育专家表示,“符合教育规律和法规的教育措施应坚决、坚持执行……教育政策不能被反对意见或舆论所裹挟”,口气很硬。好在广州市教育局明确表示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探索设置春秋假,并没有出台硬性规定。据报道,目前广州市只有7所学校放了秋假。不搞“一刀切”的行政命令,不以宏大话术唬人,以审慎、开放和自由交流的态度探索各种可能性,这才是广州人的务实精神。 李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