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当接地气的陕北民歌迎面撞上流行、摇滚的旋律,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11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政府共同出品的音乐剧《高歌》在保利剧院首演,用一场跨越时空的舞台对话,演绎了艺术源于人民、歌为人民而唱的精神传承。
音乐剧《高歌》由当代青年秦川引入,身为陕北民歌博物馆讲解员的他,将观众的思绪带回1944年。当年,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多位鲁艺青年来到陕北榆林采风。他们结识了拥有一把好嗓子的女村民兰兰,并在采风中虚心向李有源、山药蛋、榆钱花、响娃等乡亲们请教学习。通过采风,鲁艺的青年们历经了成长,决心将“为人民而歌”的精神种子带到各地。
都说主旋律的故事难做,其一难在做出新意,其二难在做得感人,《高歌》在面对这两个难点时,把思路共同指向了音乐,优美的旋律贯穿始终,剧目也一直在尝试用音乐叙事。在鲁艺青年还没有融入陕北生活时,年轻人与村民们的“赛歌”是洋腔对土调,西洋歌剧把当地村民听得一头雾水;当年轻人走进了乡亲们鲜活又火热的生活,两位女主角——鲁艺青年孟一秋与当地村民兰兰,唱起了象征情谊的“咱俩同年同月同日生”;当收集并学唱民歌的鲁艺青年们感悟到,群众才是艺术创作的土壤,他们唱起了《野草籽》,要像野草籽一样把根扎在民间,再把人民的歌声播撒天涯。
好听,是《高歌》中歌曲的最大特色。无论是当代青年与鲁艺青年的隔空对话,还是鲁艺青年与兰兰的友情吟唱,还是鲁艺青年之间的俏皮互动,都化成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剧中的唱段有一定难度,对演员把控力的要求比较高,甚至融合了多种唱法,但偏偏做到了过耳不忘,《时间的河》《收获很大》《野草籽》等歌曲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偷梨》《我是中国青年》等具有叙事功能的歌曲同样旋律洗脑,引人入胜。
《高歌》中的音乐与台词结合得非常自然,音符旋律与汉语四声契合,是该剧歌曲有洗脑能力的一大原因。《高歌》还用音乐呈现了很多有趣鲜活的历史细节。比如,大多数鲁艺青年有留洋归来的背景,他们在生活条件有限的陕北把锅巴称为“列宁饼干”,把翻炒的黄豆磨成粉兑红糖做成“土咖啡”,在剧中就以一首诙谐的歌来呈现。剧中还有不少唱段把音乐与口语台词结合,都毫不违和。首演后有观众评价,《高歌》“含歌量”极高,就是对这部音乐剧最朴素的称赞。
音乐风格方面,《高歌》以陕北民歌为灵魂,以《黄河大合唱》经典旋律为基底,融入了流行、摇滚等多元风格。村民兰兰第一次亮相时,她的声音不仅有原生态的苍凉与豪情,也有摇滚音乐的动感与冲击力。这种融合非但没有削弱民歌的魅力,反而赋予了传统音乐新的生命力,让古老的歌谣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力量。全剧多次展现了陕北民歌的魅力,将地方民歌融入剧情,让不熟悉陕北民歌的观众领略了地方艺术的美。
《高歌》以陕北民歌切入,形成了叙事上的古今互文。当年,鲁艺青年前往陕北,在黄土地上追问文艺创作的源泉,如今,博物馆讲解员跨时空追问鲁艺青年,将陕北民歌重新带到当代观众的视野,也让当代观众重温历史。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不仅打通了时空的界限,更在艺术表达的层面完成了从“寻根”到“生根”的精神跃迁,当年的鲁艺青年在民间艺术中找到了创作的根,今人则在他们的故事中,寻找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根基。
惊艳的音乐呈现让《高歌》有很高的完成度,“立住”了一部音乐剧的骨架与灵魂。当然,该剧也有继续打磨的空间,个别剧情推进可以更丝滑自然,尽管如此,《高歌》已经展现出了一部优秀音乐剧应有的品质与潜力。 非常期待《高歌》接下来的修改打磨,让它成为一场视听盛宴,也是一次对文艺初心的深情叩问。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上一篇:强保护为创新打通“快车道”
下一篇:“尽管美国反对,仍压倒性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