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十四五”期间,西湖区财政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领域投入占比超八成。这一数字背后,是一场“该不该花”“该怎么花”的深度变革,变革的目的是确保节省的资金能够精准投向转型发展和重大民生项目,以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过好日子。
“民生账”做加法
11月21日中午时分,珠市学校教育集团水厂路校区食堂里香气扑鼻,红烧狮子头在锅中“翻滚”,虾仁与土鸡蛋翻炒出诱人色泽……“食堂建好后,饭菜品种多味道好!”六年级学生刘子涵捧着碗笑着告诉记者。
孩子在学校的吃饭问题,曾是许多家庭的操心事。今年年初,西湖区启动“校园餐”全覆盖计划,对有条件的9所学校支持自建食堂,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由区城投集团建设配送中心统一供餐。自9月1日起,西湖区4.9万名学生告别盒饭,全部吃上口感更好的现制校园餐。
“再紧不能紧教育,再省不能省孩子。”这句朴实的话,在西湖区化为了具体行动。“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收回财政存量资金16.86亿元,教育投入却逆势增长——近三年累计23.3亿元:新增5所学校10660个学位,新增8所幼儿园2700个园位,朝阳片区的孩子们实现了“五分钟上学圈”。
节约不是不花钱,而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不止教育,区财政资金还“精准滴灌”重点民生领域,持续投入到养老、就业、水环境、车位、消防安全、老电梯更新等“关键民生事”。
在绳金塔街道福山巷,居民张小梅指着新改造的地下管网感慨:“以前下大雨就得蹚水出门,现在再也不怕了!”这条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街巷,通过雨污分流工程重获新生。这也得益于西湖区投入近14亿元,用于城区水环境治理,让市民雨天出门不再蹚水。
“舍得”间见智慧
“十四五”期间,全区“三公”经费只减不增,2025年部门预算支出再压减2754万元。
该省则省,该花则花。面对老城区消防车进小街巷难的困境,今年2月起,西湖区投入上千万元,一次性推动新增6个小型消防站点建设,并利用既有建筑改造,探索出“多快好省”的建站模式。在南浦街道船山路消防站,总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站点依托原濠上街小学闲置房改建,能够满足2辆消防车、20名指战员的执勤需求。如今,西湖区消防站密度达到2.7平方公里/站,新增70名专职消防员投入执勤,成为全省站点布局最密集的城区,实现了“五分钟消防救援圈”全覆盖。
“每台电梯政府补贴15万元,我们基本不用掏钱。”在桃源街道远东社区,居民张洪轻抚崭新的电梯轿厢,满是欢喜。通过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西湖区去年更新282台老电梯,惠及1.21万户居民。更难得的是,区里没有“一刀切”统一采购,而是让每个小区自主选择施工方。今年西湖区又为20个居民小区申报老电梯更新补贴,让更多百姓重拾上下楼时的轻松自在。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相继落地,彰显了为民情怀。
随着财政政策持续向民生领域倾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还将不断提升,共享发展成果,大步迈向更美好的生活。
“共享”中增效益
过好“紧日子”,西湖区摸索出两把“金钥匙”:靠创新降成本,靠共享增效益。
行道树树池的变迁是个生动注脚。传统的树池黄土裸露,养护成本高。如今采用井字砖加黑麦草籽组合,既治了“面子”又省了“里子”。西湖区城管执法局陈海华算了一笔账:“1.2万平方米树池创新治理,长期养护费能省超百万元。”
共享机制让沉睡资源活起来。九洲街道国贸阳光小区,一片荒废十年的空地变身254个停车位,通过市场运作,不仅缓解了停车难,每年还产生28万元收益反哺业主。“消费满100元免停3小时,生意更红火了!”周边商户李建军说。这种“市场运作+居民受益”模式,已在西湖区286个点位推广,新增停车位3万余个。
民生二字,重若千钧。西湖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胡海表示,“十五五”时期将继续落实好财政政策举措,做到群众期盼在哪里,财政资金就投向哪里;急难愁盼在哪里,政策发力就跟进到哪里。
洪观新闻记者 万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