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陈海东)11月15日,记者走进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意外发现厂区里竟“藏”着一座现代化的生活垃圾处理中心。这个中心里,不见垃圾堆积,不闻刺鼻异味,但每日却能“吞”下数百吨生活垃圾。
随着采访不断深入,这背后的奥秘渐渐解开。“这是一套国际领先的‘利用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系统’(CKK系统)。”该公司生产品质处处长张浩介绍,该技术由海螺集团引进国外技术并合作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将城市垃圾处理与水泥生产有机结合,形成资源闭环利用的环保新模式。
记者在现场看到,市政环卫车运来的生活垃圾,经破碎、发酵等处理后,被送入气化炉焚烧。随后,燃烧产生的废气通过密闭管道,直接导入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的水泥回转窑。
“废气中的二噁英等有害成分,在窑内高温环境下能被彻底分解,实现永久无害化处理。”张浩指着管道说,垃圾燃烧产生的热量替代了部分煤炭,为水泥生产提供了补充能源;焚烧残留的少量废渣,经科学配比后成为水泥熟料的替代原料;分选出的金属则由专业单位回收,有效为公司节约了生产成本。
据了解,这套由遵义市政府投资、遵义海螺运营的CKK系统,自2015年投产以来,截至目前共处理了140万吨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每年为公司节约900万元能源成本,每年替代水泥熟料成本400万元,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