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新加坡小贩中心,总是热闹的。伴着锅铲碰撞的铛铛声、摊主热情的招呼声,食客们纷纷来到自己喜爱的摊位,熟门熟路地点下自己心头的那一味。椰香、咖喱香、酱油香与咖啡香在空气中交融,令人食指大动。
小贩中心,远不只是街头美食的聚合,也是新加坡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在2020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项殊荣,不仅是对当地“草根”饮食文化的肯定,也是对新加坡多元社会和社区生活的认可。
新加坡小贩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甚至更早的移民时期。当时,新加坡作为繁忙的贸易港口,吸引了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地的移民,许多初来乍到者为了谋生,选择推着小车走上街头,售卖自己熟悉的家乡味道,他们也因此成为最早的街头流动摊贩。
随着城市发展,街头流动摊贩也带来了影响环境卫生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为了在不影响市民生活的同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新加坡政府从1968年起开始尝试在居民区、商业区等地统一规划和建设小贩中心。这些中心配备了相对完善的水电、排污和垃圾处理设施,并以优惠的租金条件吸引租客。
这项为解决城市治理困境进行的探索,意外地塑造出一种独特的社区空间。1971年后,由政府主导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得到全面推广。至此,小贩文化从流动走向固定,从街头走进室内,开启了新的篇章。
小贩中心的美食,是新加坡多元文化社会的缩影。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中式的海南鸡饭、炒粿条,马来风味的沙嗲酱、椰浆饭,印度特色的罗惹、飞饼,还有不少兼具多种风味的创意菜。比如,备受当地人喜爱的“啰喏(Rojak)”,其名称本身就是“混合”之意,做法是将不同风味的酱料与水果、油条等食材拌在一起,恰如新加坡多元社会的写照。这种融合创新的精神,使得小贩美食逐渐发展成为卓有特色的“新加坡菜”。更令人惊叹的是,在2023年新加坡79家米其林推介店中,有53家均发端于小贩中心,“了凡香港油鸡饭面”更以平民价格摘得米其林一星,成为全球佳话。
是的,与多元口味一样,平民价格也是小贩中心的一大特色。尽管最近这几年受供应链影响,小贩中心的食品价格有所上涨,但多数餐食依旧维持在4新加坡元至7新加坡元的区间内。此外,政府还通过免底价竞标、禁止转租等政策管控租金,并要求社会企业运营的中心提供超值套餐。这既确保了消费者无论收入高低都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美食,也减轻了经营者的成本压力。
如今,小贩中心的功能早已超越了温饱层面,成为新加坡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社区饭厅”。在这里,在职的员工与退休的老人毗邻而坐,年轻情侣与外国游客分享同一张餐桌。这一刻,不同国籍、肤色、收入水平的人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食客。这种看似平常的场景,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尤显珍贵,潜移默化地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彰显出社会的和谐与包容。
对于许多新加坡人而言,小贩中心还承载着记忆与情感。它是全家周末聚餐的固定地点,是学生时代同学聚会的“秘密基地”,也是海外游子最想念的家乡味道。它已经演变为一个强有力的文化符号,成为新加坡人国家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光环之下的挑战依然严峻。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与从业者老龄化伴生的传承难题。根据去年发布的统计数据,目前小贩从业者的年龄普遍接近60岁,全年无休的工作节奏、惊人的工作时长与工作强度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为应对这些挑战,新加坡政府与多方携手,推出大量举措:国家环境局推出“孵化摊位计划”,以优惠条件扶持新入行的摊主;精深技能发展局等机构开设培训课程,系统传授烹饪技艺和经营管理知识。这些旨在让小贩文化重新焕发活力的措施,展现出新加坡政府为更好承担“文化守护者”责任所作出的努力。
如今,新加坡超过110座小贩中心如同国家社区的神经中枢,每天为300万人次提供着餐食。当白发苍苍的摊主熟练地颠着炒锅,年轻食客用手机记录美味,三代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食客们品尝到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城市的烟火气与文化的根脉,看似平常却沉甸甸、暖融融。
上一篇: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下一篇:今年宜良新认定18家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