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永利
初冬的黔西南,山色苍翠。安龙县山峰石灰厂的旧址上,新垦的梯田覆盖着一层绿油油的越冬作物,田间矗立着新修的排水渠与坚固的挡土墙。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岩体裸露、尘土飞扬的矿坑。“运矿车一过,整条路尘土飞扬,让人睁不开眼,如今这地能种庄稼了!”村民王贵先指着田垄满是感慨。
这片土地的焕然一新,始于当地以法治守护矿山生态的行动。黔西南州自然资源局为此组建工作专班,对历史遗留矿山展开全面“体检”,发现当地时有盗采矿产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此外,还要面临地质隐患、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难题。
“矿山治理不能‘头痛医头’,必须用法治思维算清生态、经济、社会三本账。”专班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法规,科学编制治理方案,并向当地群众以案释法,现场普法,最终将47.16亩废矿改造成耕地,9.39亩修复为林地。
黔西南州自然资源局还联合司法部门,落实县级属地监管责任,建立“日调度、周汇报”机制,连续开展20余次现场督导,确保每一寸修复的土地焕发生机,项目优先吸纳周边群众参与管护,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同时,通过联合评估,将符合条件的区域调整为耕地,新垦耕地为许多群众带来了稳定收益,昔日的水土流失与滑坡隐患得到根治。村民杨大姐在田间打理作物,欣喜地说:“过去满眼砂石,如今满眼绿色。”
上一篇:改革完善高校人才评聘机制
下一篇: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