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林下夕)
表面繁荣的财报背后,客户集中度飙升、循环融资模式引发质疑、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这家AI芯片巨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长悖论。
英伟达2026财年第三财季营收达到创纪录的570亿美元,同比增长62%,净利润319亿美元,同比增长65%。然而这份远超市场预期的财报背后,却隐藏着令人不安的信号——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延长至53天,库存环比暴涨32%至198亿美元,前四大客户销售占比持续攀升。更值得关注的是,英伟达与OpenAI等企业建立的循环融资模式正引发市场严重担忧。这种通过投资客户来维系业务增长的模式,在不同经济周期下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考验。
01 完美财报下的隐忧:53天DSO背后的信号
2025年11月19日,英伟达交出了一份令市场瞠目的财报成绩单。2026财年第三财季,这家AI芯片巨头实现营收570.1亿美元,净利润达到319.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2%和65%,均超出市场预期。
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之下,风险信号已经悄然浮现。财报中最不起眼却最关键的一个数字是:应收账款周转天数(DSO)达到53天,较英伟达历史平均的46天延长了7天。以英伟达日均收入6.266亿美元计算,这相当于每个季度有近44亿美元的收入未能及时收回现金。
市场对此表现出两极分化的反应。财报公布后,英伟达盘后股价一度上涨5%,但次日开盘后涨幅全部蒸发,最终收跌3%。这种矛盾反应体现了市场对英伟达增长质量而非增长数字的深层担忧。
表:英伟达2026财年第三财季关键业绩指标与风险信号
指标类别 具体数据 分析与解读 营收表现 营收570.1亿美元,同比增长62% 超出市场预期的549亿美元,表现强劲 盈利指标 净利润319.1亿美元,同比增长65% 盈利能力维持高位 风险信号 DSO延长至53天(历史平均46天) 回款效率恶化,每个季度约44亿美元收入未及时收回 风险信号 库存198亿美元,环比增长32% 在声称"供不应求"背景下异常增长 风险信号 经营现金流/净利润比率75% 远低于行业正常水平(90-105%) 更令人担忧的是,库存同比暴涨32% 至198亿美元,这与管理层声称的"需求疯狂到供不应求"形成鲜明对比。在半导体行业,库存大幅上升通常意味着生产速度大于真实需求,往往预示着未来可能发生库存减值。
02 循环融资游戏:千亿美元如何空转
英伟达与OpenAI在2025年9月宣布的战略合作,将AI领域的资本游戏推向了新的高度。双方联合宣布,计划为OpenAI的AI基础设施部署至少10吉瓦的英伟达系统,英伟达计划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
这种合作模式被分析师精妙地描述为 “循环融资”。其运作机制如下:英伟达向OpenAI提供巨额投资,这部分资金随后被指定用于向英伟达采购芯片和算力服务,资金实质上形成了 “投出-回流” 的闭环。
这种模式的微妙之处在于,它既能被解读为成熟的生态系统战略,也能被解读为人为创造需求的财务操作。从积极角度看,这是一种深度绑定战略:英伟达通过投资关键客户,确保自身产品需求稳定;客户则获得稳定的芯片供应和资金支持。
然而,这种模式在整个AI生态系统中正在广泛蔓延。xAI宣布的一轮200亿美元融资中,英伟达认购了最多20亿美元的股权部分,而xAI则利用这笔资金向英伟达租赁GPU。高盛估计,英伟达2026年可能有15%的销售额来自此类交易。
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英伟达、微软和OpenAI等实体通过交叉投资,日益控制AI基础设施的关键层面。这种 “三角联盟” 可能抑制市场竞争,加剧行业集中度。互联网分析师杨世界指出,英伟达的业务已成为中美科技竞争和战略博弈的焦点。
03 财务裂痕:现金与利润的脱节
英伟达在2026财年第三季度产生了145亿美元的经营现金流,而其报告的净利润为193亿美元,现金转换率仅为75.1%,远低于半导体行业90-105%的正常水平。
这种现金流与净利润的脱节是一个重要的危险信号。作为对比:台积电的经营现金流通常为净利润的100%至105%,AMD为97%,即使是正在进行昂贵转型的英特尔,也维持在91%。
现金流量表中的具体项目显示:应收账款和库存的增加在本季度消耗了112亿美元的现金。与此同时,英伟达却动用了95亿美元进行股票回购。这种资本配置决策值得审视——一家优先回购股票而非改善现金回收的公司,虽然表现出对报告利润的信心,但实际上暴露出其现金流不足以同时支持股东回报和业务增长。
以成功预测2008年次贷危机而闻名的资深做空者迈克尔·伯里,已公开披露其持有针对英伟达的看跌期权,行权价为140美元,将于2026年3月到期。这一头寸表明他坚信英伟达股价将在四个月内至少下跌25%,这正好是应收账款老化后可能迫使公司增加坏账准备金甚至重述财报的时间窗口。
04 客户集中度:隐藏在繁荣下的单点故障
英伟达2026财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两家直接客户贡献了公司该财季总营收的39%。其中,“客户A”占总营收的23%,“客户B”占16%。这样的比例显著高于去年同期,当时英伟达的前两大客户分别贡献了14%和11%的销售额。
这种客户集中度的提升意味着英伟达正面临“将鸡蛋放在少数几个篮子里”的风险。任何一家主要客户的需求变化都可能对其业绩产生巨大影响。结合本次披露,财报再度引发对于英伟达是否过度依赖少数大客户的讨论。
英伟达在SEC文件中坦承:“我们曾经历过一些时期,公司的大量收入来自数量有限的客户,这种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 此前,据外媒统计,微软、Meta、亚马逊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这四家科技巨头合计贡献了英伟达年化收入的41%以上。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大客户自身也在积极寻求自研芯片,以降低对英伟达的依赖。例如,谷歌的TPU、亚马逊的Trainium芯片已在特定场景中替代英伟达的GPU。一旦主要客户的资本开支计划发生变动,英伟达的订单稳定性将直接受到冲击。
05 地缘政治与监管风险:四面楚歌的巨头
英伟达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中首当其冲。2026财年第三季度,英伟达来自中国收入实现29.73亿美元,同比下降超六成。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表示,由于地缘政治问题和中国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本季度中国客户的大量采购订单从未实现。
美国政府授予部分许可,允许英伟达向特定中国客户运送部分H20产品,但据披露,目前英伟达通过这些许可获得H20相关收入仅为5000万美元。更为严峻的是,美国政府期望从公司授权销售产品的收入中获得15%或更高比例的分成,目前尚未发布正式文件。
与此同时,英伟达正面临全球范围内的反垄断风暴:
中国:2024年1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英伟达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立案调查
法国:2023年9月,法国监管机构对英伟达进行突击检查
美国:2024年9月,美国司法部向英伟达发出传票调查反垄断一事
这些调查使英伟达面临可能被处以上一年度销售额10%以下罚款的风险,甚至可能被要求停止集中、限期处置股份或资产。
06 历史镜鉴:循环融资的经济周期考验
英伟达的“循环融资”模式在不同经济周期下面临截然不同的命运。在经济上行期,该模式表现出强大的自我强化能力。充裕的资本市场和对AI的乐观预期,使得资金闭环能够迅速扩大,推动英伟达的营收和估值增长。
然而,在经济下行期,这种模式的脆弱性将暴露无遗。资本市场紧缩将首先切断资金来源,客户自身业务萎缩将导致采购需求骤降,进而引发资金闭环断裂。券商 Seaport Global Securities 分析师杰伊・戈德堡警告称:“周期必然会逆转”,一旦市场冷却,需求下滑,这种依赖资金循环的模式会瞬间崩塌。
这种模式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思科和朗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公司当时通过为客户提供融资来购买自家设备,虚增了市场需求。当泡沫破裂时,客户破产,设备商也背负巨额坏账,股价暴跌。
更严峻的是,当前AI行业面临“盈利缺口”挑战——麻省理工学院2025年9月的一项研究调查了2847个企业AI实施案例,发现其中95%在部署后两年内未能产生正的投资回报。这意味着支撑整个资本循环的底层经济活动可能并不存在。
07 未来展望:在繁荣与隐忧间走钢丝
英伟达正站在AI革命的风口浪尖,却同时面临着来自市场、技术、地缘政治的多重挑战。其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可分为乐观与悲观两种情景:
乐观情景下,英伟达将凭借其在全栈生态(从硬件到软件)的护城河,持续受益于AI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黄仁勋强调:“AI需求非常高,未来存在重大的、快速成长的机会,前景无限光明。” 公司预计从2025年初到2026年12月,Blackwell和Rubin平台的收入将达到5000亿美元,甚至有机会进一步增长。
悲观情景则描绘了不同的图景:AI泡沫破裂,主要云厂商削减资本开支,循环融资模式难以为继。迈克尔·伯里等做空者预计,英伟达股价可能向68至82美元的公允价值区间回归,意味着55%至63%的下跌空间。
现实很可能介于二者之间。短期看(未来2-3个季度),英伟达的业绩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因其订单能见度已延伸至2026年底。中期看(2-3年),随着竞争加剧和技术路线分化,英伟达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可能温和回落。
对投资者而言,未来几个季度需要密切关注几个关键指标:Blackwell芯片的实际交付进度、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增速能否维持在60%以上、前四大客户采购占比的变化、以及DSO天数的走势。
黄仁勋为英伟达规划了明确路线图:从生成式AI到代理AI和物理AI,直至实现他所说的 “数万亿美元市场” 。但在通往这一未来的道路上,英伟达需要同时应对循环融资模式的可持续性质疑、地缘政治的风险以及技术路线的激烈竞争。
在下一个财报季到来之前,华尔街将密切关注Blackwell芯片的出货数据,以及主要云厂商2026年的资本开支指引。这些数字将告诉我们,英伟达的奇迹是坚实的里程碑,还是仅仅反映了资本在空转中的短暂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