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渐起,时节更迭。2025年11月22日,我们迎来“小雪”节气。天地进入休养收藏的季节,我们朝夕相处的“战友”——每一台设备,也同样需要一份特别的“温暖”与“呵护”。
定制防寒服
冬季低温是油气生产的“拦路虎”,户外设备、管线及阀组易因温度骤降发生冻堵,不仅影响生产效率,还会造成大量热量损耗,增加能耗成本。传统保温材料普遍存在保暖性不足、安装繁琐、难以重复利用等短板,难以适配绿色生产与高效运维的双重需求。
为破解这一难题,秉持“精准适配”理念。班组员工逐一对辖区设备开展“量体裁衣”式摸排,精准测量尺寸、分析运行参数、研判低温影响区域,针对性定制保温方案。此次推出的柔性可拆卸保温套,不仅保温效果优异,还具备安装拆卸便捷、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完全契合绿色生产理念。
针对高频运转泵体、易冻堵管线接口等不同场景,采用差异化材料与设计,让防寒防护更具针对性。“以前一到冬天,设备冻堵、热量流失让人头疼,现在有了‘量身定制’的保温‘防寒服’,运行稳如泰山!”小雪节气当天,胜利油田桩西采油厂油气集输管理中心班组现场,员工魏淑玲抚摸着设备上的柔性可拆卸保温套,话语里满是欣慰。(林明 施文婷)
精护“转辙心”
朔风卷着碎雪在天地间肆虐,铁轨间的转辙机在零下10多度的严寒中静静伫立。在3600米的当金山信号工区,副工长孙飞奔带着工具箱深一脚浅一脚地穿梭在股道间,先铲除转辙机外部的积雪与冰霜,再小心翼翼地打开转辙机,用毛刷细细清扫内部的灰尘,取出冬季专用润滑油均匀涂抹在齿轮、丝杆等关键位置。尽管双手在寒风中冻得僵硬,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工作的进度和精准度。然后,他拿出万用表逐一检测接点通断状态,反复调试动作杆的行程与力度,确保转辙机的每一次转换都精确无误,平稳运行。做完这些后,他又精准规划除湿器的安装位置,反复检查接线牢固度与绝缘性,避免因安装不当影响设备运行,确保除湿范围全覆盖,再在设备旁张贴维护提示,方便后期回访检查除湿效果。
转辙机是确保列车安全运行的“中枢神经”,潮湿则是影响电务设备稳定运行的“隐形杀手”。为筑牢设备安全防线,电务职工化身“防潮卫士”,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给全段1902组转辙机装上了“除湿器”,为精密设备撑起安全“保护伞”,为列车安全运行奠定良好基础。(刘天海)
机械也要“进补”
10月20日早上出工时,中能建建筑集团操作班的师傅们有的背着麻绳、拎着润滑油油桶,还有推着装满各种工具的小推车。他们要利用工作间隙进行机械换季保养。
夏天逢持续高温与秋季干燥,塔吊、龙门吊、吊车传动钢丝绳、减速箱、滑轮组的润滑油消耗量增多,需严寒来临前通过“进补”的方式,及时补充油脂,让机械强身健体。
塔吊和龙门吊是两人操作,二人分头行动,一人登上起重臂或桥架,放绳子,把润滑油拉上去,先用铲刀清理掉钢丝绳上的油泥,再分三次涂抹润滑油,让油脂缓缓浸入绳芯。另一人则负责为减速箱、液压推杆等附件补油。吊车作业是“单兵作战”,保养时,班长、技术员、安全员帮忙搭把手,他们承包了钻底盘、铲油泥等脏活。(夏忠)
钢轨的“冬日舒压”
近日,齐齐哈尔工务段的一线职工,忙着给朝夕相处的“老战友”——滨洲线的钢轨,做一场特殊的冬季“舒压养护”。这条承载中欧班列运输重任的繁忙干线,每一米钢轨都要扛住昼夜温差的考验,而热胀冷缩积累的应力,正是它过冬的最大“隐忧”。
冬季气温骤降,钢轨内部应力一旦超出安全范围,就可能引发断轨、断岔等“冬病”,直接威胁国际物流大通道的畅通。施工前,段里成立10人领导小组,走遍沿线21.2公里施工区段,摸查每一处风险点,量身定制“一区段一方案”的精细化计划,就像给钢轨做专属“体检”,确保每一步养护都精准对症。
作业现场,百余名工友分工协作,上演着一场“毫米级呵护”。液压拉伸机与轨温监测仪默契配合,一点点释放钢轨积攒的应力,让锁定轨温回归设计范围,这是给钢轨最核心的“舒压疗程”;同步推进的扣件复紧、道床捣固,如同给钢轨“加固保暖”,防止寒风侵蚀导致松动;技术人员推着0级轨检小车来回巡查,将轨距偏差严格控制在±1毫米内,确保每一处细节都达标。我们常说,钢轨是铁路的“脊梁”,冬季养护就是给“脊梁”强筋健骨,让它能稳稳扛起重载列车的使命。(刘杨)
我为设备“添衣保暖”
“小张,天气越来越冷了,咱们的底流泵需要加密巡检频次,注意防寒防冻。”“没问题,师傅!咱们设备的‘棉衣’马上就全部穿戴整齐了!”在中铝山东氧化铝厂分解车间,一场为设备的“冬季进补”正火热进行。
师徒俩未“冻”先动,重点为管道、阀门“添衣保暖”。他们像细心的裁缝,为不同管径“量体裁衣”,先清理管道表面,再精准裁剪、紧密包扎保温材料,确保“棉衣”合身不透风。针对阀门、法兰等关键部位,更是重点加厚、严格密封,杜绝冷空气侵入。
这件“冬衣”不仅要暖,更要牢靠。车间实行“干一段、验一段”的高标准管控,专业管理人员像质检员一样,仔细检查每一条缝隙、每一个接口,确保保温层密实无瑕、防护到位。完工后的管道统一标识,便于日后维护。
如今,穿上崭新“冬季铠甲”的设备已准备就绪。这场“冬季进补”,补的是设备的薄弱环节,护的是生产的稳定运行,为企业冲刺年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硬基础”。(丁一 魏光艳)
给轨道车“织暖衣”
“麻绳要按顺序缠紧。”11月18日,张家界工务段综合机修车间吉首东轨道车高铁运输班职工向伟和汪翼在车库忙着为轨道车“添衣进补”,确保冬季轨道车状态良好。
向伟拿着麻绳在轨道车踏板上,一圈又一圈地缠绕紧实,保证寒潮来时,脚踩在踏板上不松软、不打滑。缠麻绳看上去简单,但要想缠绕得紧实需要持续用“暗劲”拉扯着麻绳缠绕上百圈,不一会儿向伟的额头布满汗珠。
除了为机车踏板缠绕防滑麻绳外,他们还要为轨道车更换防冻液、添加机油和清理机车管路等保养工作,保证机车防寒过冬期间正常运行。
像这样的轨道车张家界综合机修车间共有16台,分别停放在张家界、吉首、龙山等地,确保轨道车遇到应急抢险时“发动既响,随时出发”。(欧超科 朱海燕)
设备穿上“新棉衣”
时值入冬,气温骤降,在青岛海尔中德滚筒工厂内,一排排高耸林立的箱体设备也悄然穿上了厚实的“新棉衣”,静候冬日的考验。
早在降温之前,经验丰富的高全下高师傅便已未雨绸缪,为这些相伴近十年的“老战友”做好了过冬准备。“所有外露的管路、阀门、仪表以及设备核心部件,都必须做好防冻保温”高师傅熟练地介绍。
他所在的班组总结出一套细致的“望闻问切”养护法:一是油路系统的“冬季进补”。及时更换低温流动性更好的冬季专用润滑油,确保液压系统在寒冷中启动顺畅。二是气路与冷却系统的“重点保暖”。为外露设备增加保温棉,定时排放空压机储气罐中的冷凝水,防止结冰堵塞气路。三是清洁与紧固的“基础强化”。加强设备周边及内部清洁,及时清除积水、冰霜,并紧固设备连接件,有效防范因金属“热胀冷缩”效应导致的松动与异响。(王于飞 于洋)
供暖设备更要保暖
“寒风一刮,这些老伙计最遭罪。”鄂西的初冬已带着刺骨寒意,我们和技术员老李裹着厚重工装,哈着白气在中铁十八局集团北京公司湖北恩施项目现场忙碌,正给供暖管道缠裹新型高密度保温棉。
我们与这些供暖设备打了多年交道,比谁都清楚低温对它们的“杀伤力”。去年小雪过后的寒夜,小区供热主管道因老旧保温层破损冻裂,凌晨三点的抢修现场至今记忆犹新——居民裹着棉衣在楼道等候,管道里的冰碴子砸在地面叮当作响。“设备和人一样,冷了就‘闹脾气’。”老李用力拉紧扎带,我在接口处特意叠加两层保温棉,指尖被寒风冻得发红也顾不上搓。
今年我们提前半个月启动防冻排查,随身携带的专用检查表上,防冻、保温、供压等关键指标逐一标注。不仅更换了所有老旧保温层,还为水泵、阀门等关键设备加装温度监测仪和气压监测仪,数据实时同步到中控室。“多花点工夫在前期,居民就能少受点冻。”看着缠裹严实的管道,远处小区的窗户渐次亮起暖灯,我们心里格外踏实。(伍振)
设备有了“专属面膜”
小雪节气至,寒风凝霜进车间。在中铁电工保定制品公司生产现场,混凝土车间班组与设备的“冬日守护战”正在火热进行中。凛冽低温是设备润滑系统的“隐形杀手”,油液凝滞易致部件磨损、设备宕机。
瞧,车间小分队正为我们的“战友”敷上“专属面膜”,向液压设备加注冬季专用防冻润滑油。小分队提前完成了全车间设备的“油液换季”,将常规润滑油更换为低温流动性优异的防冻型油品,从泵体到轴承,每一处润滑点都确保“进补”到位。
我们摸索出的“润滑巡检三步法”更是冬日养护利器:一查油位,每日开工前确认油标在正常区间;二感油温,用红外测温仪监测油液温度,若低于5℃则开启预热装置;三辨油质,通过观察油液色泽、粘稠度判断是否需更换。这套方法让设备在零下环境中仍能“血脉畅通”。
人惜暖,设备亦需“油”护。用心守护每一台设备的“润滑生命线”,它们便会以稳定运行回馈,在寒冬里续写生产佳绩。(李奕轩)
筑牢冬防“保温墙”
寒冬将至,苏里格地区夜间气温跌破-13℃,中国石油长城钻探苏里格气田分公司采气作业二区打响冬季保温攻坚战,为关键设备“添衣保暖”。
早在8月初,该区便全面排查冬防保温工作量,针对特种设备多、生产组织难的情况,班组员工梳理薄弱环节,细化工作内容,强化隐患治理,制定运行方案与计划,明确分工,限期整改。分离器等主要设备精心保温,采暖设施试用检修,管线清管通球。同时,让员工熟悉操作规程,增强安全意识。
集气站里,分离器、高架罐、采暖炉“三大件”率先穿衣戴帽;井场上,气井采气树量体裁“衣”,相关部件纳入“身份证”管理。目前,冬防保温完成率达100%,拆除部位同步恢复。作业区将继续努力,把冬防保温做成“精品工程”,为今冬明春高峰供气攒足“底气”。(邵帅)
上一篇:中山,全国“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