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11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诸子研究院在沪举行《子藏》第七批成果发布会。本批成果规模宏大,共收录21个子系列、962种文献,整合为精装16开275册,内容涵盖《晏子春秋》《墨子》《荀子》《鬼谷子》等经典子书,并特别设立了《综合编》,系统收录诸子学综合性研究文献,弥补了目前学术界墨家、杂家、综合类文献等方面资料文献欠缺的不足,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扎实的文献根基。
《子藏》工程自2010年启动,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诸子研究院主持编纂的大型古籍整理与研究项目,至今已持续推进十余年,堪称我国古籍整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基础性学术工程。研究院将在《子藏》编纂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子藏》总目提要、“子藏学”“新子学”《中国诸子学通史》等项目的系统研究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吕志峰教授在发布会上表示,该工程规模宏大、意义深远,是学校“智慧的创获”的生动实践,更是传承中华文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源头活水”。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总编张爱芳详细介绍,《子藏》第七批成果的出版,不仅是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更极大地推动了子学研究,对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她透露,待《子藏》全书编纂完毕后,其总规模将与《四库全书》相当。未来,出版社还将与总编纂方勇教授团队合作,陆续推出《子藏》书目提要、《子藏》总目提要、《子藏》数据库等一系列衍生项目,为学界开辟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中国诸子研究院院长、《子藏》总编纂方勇教授指出,我国丰富的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不仅是中华文明赓续数千年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其中,诸子文献所承载的思想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高峰,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鉴于此,《子藏》项目的宗旨,远不止于文献整理,更在于通过重新界定子学边界、系统梳理文献,推动子学从两千多年来相对“隐匿”的状态,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积极参与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再构,以子学精神重塑中华文化自信。
方勇指出,《子藏》与《中国诸子学通史》及“新子学”三者相互依存,在当前的诸子学研究大厦中既成三足鼎立之态,又成互为犄角之势,共同推动了诸子学深度参与到当前中华文化之重构的事业。《子藏》从最初的文献影印,到后来的“子藏学”、“诸子研究丛书”、《中国诸子学通史》,再到即将进行的《子藏》总目提要、《子藏》数据库等一系列研究项目,最终落脚到“新子学”,《子藏》的影响和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文献本身。在研究过程中,中国诸子研究院团队始终坚持从整体上综合考察研究对象,这正是中国古典学研究的题中之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浑然一体的,自清末“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学术开始逐渐西化,过于细密的学科体系划分,割裂了学术之间的内在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始断裂。“新子学”理念正是以赓续中华文脉为最终目标,重新规划诸子学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在具体研究层面突破现有研究模式和认知方式,打破学科体系壁垒,将各种学术理念融会贯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与会专家学者对《子藏》工程及“新子学”方向给予了高度评价。
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席教授陈鼓应先生指出,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人道情怀和人文精神,方勇教授主持编纂的《子藏》,“通古今之变”,将这种历史文化精神贯穿到当下,让诸子学发展再次掀起新的浪潮,它的价值难以估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曹峰赞叹此工程为“前无古人的宏伟工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原院长孙明君教授认为,《子藏》第七批成果发布会既是一次学术成果的展示会,也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盛会。
原标题:《规模宏大!《子藏》第七批成果在沪发布,全书总规模与《四库全书》相当》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储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