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北京市推出一系列政策,推动一批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打破“围墙”,面向公众开放。营养、安全、价格亲民的餐食,让老年人、上班族等全龄人群,在“三餐四季”中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度。
走进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新302餐厅”,窗明几净的选餐区里,菜单一周不重样。十几块钱,就能吃上一顿热乎饭。还不到十一点,附近居民就已排起长队。
用餐市民坦言,吃饭最看重的是“安全”,单位食堂的食品安全有保障,因此大家天天来。对周边居民而言,这间食堂就像“长”在巷子口的安心厨房,实实在在解决了很多人的吃饭难题。
排队时,记者注意到一位老先生,手中的饭盒洗得干净,却带着明显的使用痕迹。每样菜,他都打了两份。
老先生告诉记者,他打的两份菜,一份中午吃,另一份留着晚上。下楼一趟,就能解决一整天的吃饭问题。自去年老伴去世,老先生家里厨房便冷冷清清,一个人无心开火。过去这一年多,他的一日三餐,全靠楼下这间食堂。
“孩子每星期六回来一趟,给我冻些饺子,下午再陪我吃顿饭。”他说,女儿一家住得远,来回一趟不容易。他不愿女儿把时间浪费在路上,“现在的年轻人都太忙了……我又不是没饭吃,是不是?”
话说得轻巧,却透出老人体谅子女的良苦用心。老先生说,他照顾好自己,就是替孩子省心,”不添麻烦“,是他想给对孩子的最深沉的守护。老先生默默守护着女儿的人生,而楼下这间开放的食堂,则默默守护着他的三餐日常——成全了这份深沉的父爱。
在北京,像“新302餐厅”一样对公众开放的单位食堂不在少数,它们如一盏盏暖灯,默默守护着街坊邻里的寻常日子。
中午十二点,记者走进中国气象局社区南区职工餐厅。正值饭点,打饭窗口前排起长队。这里不仅菜品种类丰富,服务也充满人情味儿。打饭师傅热情介绍每日菜品,他笑称“最重要的是手不抖、量管够,实实在在”,欢乐笑声瞬间填满了整个餐厅。
工作人员介绍,气象局附近小区和单位密集,不少单位自身未设食堂,只能依赖这些对外开放的单位食堂解决吃饭问题。一位经常带孩子来用餐的父亲表示,单位食堂菜品丰富、安全放心,平日工作忙没时间做饭,又担心外卖食品安全,“这家食堂完美解决了难题”。仅“一墙之隔”,这里便成了他家的“后厨”。
吃食堂,图的不只是安心,更是舒心。在中国煤矿文工团的“职工之家”,用餐体验别具一格——中国煤矿文工团原副团长刘炽用过的钢琴静立一角,墙上挂着色彩明快的艺术画,木质桌椅整齐排列。这里不像传统食堂,更像一家温馨的社区餐厅,被网友调侃为“靳东和刘昊然的同款食堂”。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采用自选称重模式,丰俭由人。每餐二十多种菜品,一斤33元。记者取了一餐,上秤一看,仅23.9元。今年79岁的刘先生住在附近,是食堂常客,“一周来三四趟,不敢再多,怕撑着”。他今晚取了水库鱼、黑猪肉、牛羊肉等十来种菜,才花20多元。
店长石女士介绍,周边居民以老年人和双职工带娃家庭为主,“没时间做饭”和“做多了浪费”是普遍痛点。因此食堂保留了自助模式,既保证菜品丰富,也减少浪费,让居民每样都能尝一点,满足味蕾又不必担心剩菜。
在附近单位上班的王女士慕名而来。她说,一进门就有种特别的感觉——中国煤矿文工团的艺术气息与社区食堂的烟火气融合得恰到好处。“以前单位和居民没什么关联,食堂开放后,内部资源实现共享,让周边生活更便捷,很和谐、很人文、很温暖。”她希望这样的食堂越来越多。
单位食堂大门越开越大,不仅方便街坊,也有效盘活闲置资源,缓解经营压力。石店长告诉记者,此前因内部职工需求有限,食堂晚餐时段是关闭的。虽不经营,但水、电、房租照常支出,相当于“白掏腰包”。如今对公众开放,街坊邻里纷纷前来,既便利大家,也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目前基础成本得以部分覆盖,上座率提升了30-40%,流水也有20%-30%的小幅提升。
但单位食堂开放仍面临现实考验。石店长坦言,一是难平衡内部需求与公共服务,二是如何保证收支平衡。目前食堂仍在摸索,采取错峰开放:中午保障内部职工,不对外开放;晚餐则完全向公众开放。“大家千万注意营业时间,别跑空。”她再三叮嘱。
人民城市,就要围绕群众需求,做“老百姓真正需要”的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支持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盘活闲置用地用房、向周边社区开放职工食堂等,实现共建共享”,从企事业单位的内部食堂到城市的“共享厨房”,这一扇扇打开的门,折射出城市治理思路的深刻转变。它让我们看到,当资源以共享的思维重新配置,便能激发出温暖而巨大的社会价值。正如一位食客在离开前对记者说的那样:“共享食堂,共享的不只是饭、是情,更是一种直抵人心的温暖。”
记者:丁丁嘉翯
来源: 北京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