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孔 越 谭心仪 朱敏倩 张芬娟
11月20日上午10点,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明曙的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然后郑重按下发送键。这份承载着嘉兴黑猪全产业链共富经验的资料,通过网线被送达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
11月18日至19日,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嘉兴召开。其间,与会代表组成的考察团驻足青莲食品总部,当许明曙讲到嘉兴黑猪如何从濒临灭绝的困境中突围、最终成为滋养万千农户的“金猪”时,人群中的掌声不绝于耳。“一定要把这份经验总结好,让更多地方学到手。”考察团的嘱托,成了许明曙加急整理资料的最大动力。
这份值得被珍视的“经验”,源自一头猪跨越千年的“重生”传奇。
嘉兴黑猪,作为中国四大名猪——太湖猪的核心种群,7000多年前就在江南水土中刻下了专属印记。明代《沈氏农书》中有关母猪一胎可育成十四头的记载,是它超强繁殖力的写照,也让它成为杭嘉湖平原养猪史上的“当家品种”。
1979年,当这头带着江南烙印的黑猪被作为“国礼”远赴法国时,外国专家的惊叹更印证了它的价值:“若能将其优点移植至法国猪种,我们的研究能飞跃二十年!”
这份来自异国的盛赞,唤起了大家对本土良种的珍视。同年,嘉兴黑猪原种场应运而生,守护这份独一无二的畜禽“基因密码”。但人们没想到,这场守护之战,会在不久后迎来最严峻的考验。
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也搅动了养猪业的格局。一批批“洋白猪”带着鲜明的“效率优势”登陆中国:半年即可出栏,瘦肉率高达65%,完美契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相比之下,需要8个月以上生长周期、肥膘占比偏高的嘉兴黑猪,成了“落后产能”的代名词。农民的选择直白而现实,当养“洋白猪”的收益远超黑猪时,抛弃成了无奈却必然的选择。
市场的天平一旦倾斜,便会以惊人的速度滑向一端。曾经作为供沪、供港生猪主基地,年出栏量达450万头的嘉兴,21世纪初的猪栏里90%以上已是“洋白猪”的身影。更致命的是,市场萎缩直接引发原种凋零——嘉兴黑猪纯种个体仅存109头!
千年猪种,命悬一线!
“难道我们连吃口猪肉,都要被外国‘卡脖子’了?”许明曙直言,当时心像被啥东西揪着,疼得很。他比谁都清楚,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却有约90%的商品猪种源依赖进口,这种“隐形依赖”背后,是随时可能爆发的产业危机。
“不是农民不爱养本土猪,是市场没给它活下去的空间。”嘉兴市畜牧兽医站副站长张少东的感叹,点出了问题的核心。在效率与风味的初次对决中,传承千年的美味败给了急功近利的现实,留下的是本土良种岌岌可危的困境。
2011年,一场没有硝烟的“保种之战”正式吹响号角。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青莲接过了嘉兴市政府委托的重任——为嘉兴黑猪“续上香火”。许明曙在动员大会上的话掷地有声:“我们守的不只是一头猪,也是先辈留下的基业,更是中国农业的底气。”
保种不是简单的“圈养”,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技术博弈的系统工程。为了这仅有109头种猪的原种场,青莲投入超过500万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建顶级科研平台,院士工作站随之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家李德发,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专家陈剑平领衔的科研团队,带着破解育种难题的决心进驻基地,一场“让本土猪跟上时代”的攻关就此展开。
“闭门造车式的保种没有未来,要让嘉兴黑猪既守得住根本,又接得住市场。”这是许明曙对科研团队的要求。他们采用全基因组选育技术,在保留嘉兴黑猪高繁殖力、强抗病性等核心优点的基础上,针对性改良生长周期和瘦肉率。更关键的是,他们开创了“价值育种”新模式——消费者爱吃肋排,就优化肋排发育;市场青睐雪花肉,就提升肌肉脂肪分布。育种方向不再是坐在实验室里拍脑袋决定,而是紧跟市场需求的脉搏。
在保种场里,每头黑猪都有专属的“基因身份证”,技术人员像守护“国宝”般记录着它们的生长数据、繁殖情况。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嘉兴黑猪品种成功入选《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如今,“原种保护+活体备份+遗传物质储存”的三位一体安全体系已然成形,成功培育出“吴越黑猪”“槜李黑猪”“草香花猪”等特色新品系,让千年猪种焕发新生。
如果说保种育种是“重生”的根基,那么产业升级就是“腾飞”的翅膀。青莲累计投入25亿元,在全国布局13个智慧牧场——黑猪住进恒温恒湿的高楼猪舍,喝着纯净水,吃着定制的“营养餐”。从饲料配比到疫病防控,全程实现数字化管控,“云上牧场”的智慧管理让每万头猪的饲养仅需3名员工,完全颠覆传统养猪模式。
恰逢其时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的需求从“吃饱”转向“吃好”。青莲顺势推出“膳博士”“太湖黑”等高端品牌,以“无抗养殖”“全程可追溯”定义品质新标准。同时,在产品创新上持续发力:黑松露小笼包、即食黑猪排等深加工产品陆续上市,携手盒马、东方甄选、三只松鼠等知名品牌拓宽销路,在黑猪肉原生风味赋能下,老字号粽子品牌“诸老大”焕发新生,规模跃升至行业第二。嘉兴黑猪从生鲜食材变成了高附加值商品。
市场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膳博士”连续十多年为中国极地科考队供应猪肉,更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杭州亚运会的指定猪肉供应商,入选“2024浙江好猪肉”榜单。“我们并不是不担心市场价格波动,但我们更相信品质就是最硬的底气,只有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增加抗击周期风险的能力。”许明曙坦言。
一场“保种之战”,演变成一场产业振兴的浪潮;一头黑猪的重生,更串起一条共同富裕的链条。在青莲总部的数字驾驶舱里,一张全景图谱展现出从保种繁育到农旅融合的8大环节、28个节点,嘉兴黑猪已从单一养殖对象,蝶变为驱动全域发展的“金猪引擎”。
江苏盐城大丰区的养殖户许万军就是这条共富链上的受益者。有着15年养猪经验的他,2023年加入青莲“共富农场”计划,从养“洋白猪”转为养黑猪。“猪苗、饲料、技术全由公司提供,连销路都不用愁,每头黑猪比以前养白猪还多赚50元。”去年,他饲养的1500头黑猪带来70多万元毛收入。如今,这样的合作农场在全国已有150多家,青莲通过从源头到终端的标准化管理,让养殖户“零风险创业”。
在嘉兴本地,“共富工坊”的模式也让村集体和村民深度受益。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企业按比例返还收益,年总收益达3500万元。
现在的嘉兴黑猪,早已不是那个濒临灭绝的“濒危物种”:纯种群体从109头增至1000余头,增长近10倍;成功从太湖猪类群中单列出来,拿下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浙江省十大优异畜禽种质资源。青莲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到今年底,嘉兴黑猪及配套系出栏量将达50万头,带动6500余户农户稳定增收。
“一头黑猪串起一条产业链,把‘土特产富’的文章做深做活了!”参加现场会的代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张集智参观完青莲后,言语间满是赞赏。
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嘉兴黑猪终于得以“重生”。它承载的,不仅是一个千年猪种的守护,更是农业“芯片”的自主可控;它找到的,不仅是一个物种的生存之道,更是中国良种薪火相传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