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海韵
11月21日,位于广安岳池经开区的四川普康药业有限公司(下称普康药业)原料药基地生产车间里,生产总监万勇正通过实时视频对接研发数据。“企业专攻原料药和制剂生产、研发及国内外销售,生产基地在岳池,研发、销售中心在成都。”万勇介绍。
研发创新和生产转化的“双向奔赴”,始于2018年11月。彼时,成都和广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按照“研发创新在成都、生产转化在市州”合作模式,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布局研发基地,在广安岳池经开区布局生产转化基地。通过“双飞地”模式,成都与广安采用股权合作、政策共享、产品定制、联合招商等方式,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研发、能落地、速转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化跨行政区合作,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拓展流域经济等模式”。作为“双飞地”产业协作核心载体,广安岳池生产转化基地正在进行怎样的实践探索?
打通从研到产“最后一公里”
“研发在成都、转化在广安,这一‘飞地经济’模式让我们加速承接产业转移。”普康药业总经理李林说,他长期往返两地,主导成都中试平台的科研成果在岳池落地,与团队破解了多个技术难题。
普康药业曾因缺少创新、人才等产业升级要素,面临技术创新支撑不足、产业转型升级乏力等问题。这也是很多非省会城市园区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广安岳池生产转化基地多家企业与四川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借力成都丰富人才资源,为“双飞地”发展提供创新支撑。
跨区域产业协作的亮点是实现资源“双飞”,通过聚集成都科研力量与岳池生产优势,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不过,在区域协同发展具体探索中,从研发到生产的过渡阶段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研发周期取决于产品难易程度,数月到数年都有可能。”李林介绍。
如何打通从研到产“最后一公里”?该基地的做法是边合作边共建边探索。去年,位于岳池经开区的四川省化学合成原料药中试研发平台,入选四川省首批中试研发平台。“作为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中试研发平台具有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对重点产业强链延链有着促进作用。”广安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安主动融入全省“1+N”中试研发平台体系建设,参与承接川渝地区中试研发项目127个,辐射周边企业入驻开展产品性能测试等中试验证。
营造无差别产业生态跨区域协作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广安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吕敏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这样的细节:为解决园区企业住房需求,走访23家入驻企业,形成调研报告,推动经开区建立“企业申请—园区审批—统一分配”的住房保障机制。
今年4月,岳池经开区牵头拟定企业人才公寓供给方案,如今园区81套人才公寓入住率达100%。“租金由企业直付园区账户,免租政策覆盖70%入驻企业。”吕敏说,今年为普康药业协调10套住房,换来其在广安扩建生产基地的承诺。
这也是当地推进项目建设与产业招商同步的缩影。产业园区竞争力离不开优良营商环境。岳池经开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副主任蒲川介绍,岳池经开区建有15个专业配套项目,以今年新打造的企业综合服务驿站为例,驿站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联办、限时办结反馈”运行模式,为企业提供项目审批、申报及金融等服务。
错位协同发展模式,推动营造无差别产业生态。在“双飞地”建设中,“两市三地”(成都、广安、岳池)依托产业链招商、联合招商等模式,在成都设立“双飞地招商小组”,累计引进21家成都生物医药企业落户广安。
“岳池经开区现已聚集64家医药企业,形成涵盖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美妆容、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全产业链条,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岳池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产业协作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多探路子,构建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机制,争取更多资源向“双飞地”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