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马 骋
11月21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圣火缓缓熄灭,大湾区一座座充满激情和创新力的运动场馆给运动员、教练员、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提前规划、长远布局,这些场馆绝非“一次性用品”,而将彻底融入百姓生活,迸发持续活力。
“十五运”的比赛场馆,大多是改造场馆。像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极限运动中心,经过此次承办“十五运”改造,不仅修建了国际一流标准的攀岩墙,还将运动和生态融为一体,有攀岩、滑板、自行车等各种地形公园。来到这里,不会有边界的束缚,反而因为身边经过的踩着滑板、蹬着山地自行车的年轻身影,感到活力满满。大学城极限运动中心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活力地标,让赛事热度转化为持久的运动热情。
作为本届全运会的开幕式和田径比赛举办地——广东省奥林匹克中心,平时就是健身爱好者的聚集地。此次改造,体育场在二层环廊铺设塑胶跑道,不仅让更多跑步爱好者多了锻炼场所,还能为他们遮风挡雨。
场馆的生命力,体现在“赛时精彩、赛后惠民”的可持续发展中。即将举办2028年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的辽宁,冬运场馆规划可借鉴“十五运”经验,从“赛事专属”变为“全民共享”。这种转型不仅能降低运营成本,更能让场馆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民生福祉的延伸。
场馆的意义,更在于其对城市发展的综合赋能。广州以馆兴城,让各个场馆成为城市地标,提升了吸引力。作为一个体育大省,辽宁拥有很好的夏季项目和冬季项目发展基础,众多体育场馆同样能撬动“体育+”的多元价值——带动周边交通、商业等配套升级,培育冰雪运动装备、赛事运营等相关产业,甚至为沈阳、大连等城市增添新的文体旅打卡地,形成“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华夏鼎清债券C净值下跌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