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平塘县融媒体中心 李孙艳 廖毓齐
这些天,黔南州平塘县者密镇银竹农业种植基地里,初冬头茬豌豆尖迎来采收季。数十名村民手指翻飞,采摘着今冬第一茬鲜嫩的豌豆尖,采摘期将从入冬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
这些带着露珠的优质豌豆尖,每天通过冷链物流,从乡村田野直供贵阳、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餐桌。者密镇依托优良水土与精准产销对接,当地“鲜”货抢滩高端市场,更带动当地农户扩种增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富民产业。
“现在我们开采第一批的量有点少,一天要发一车,在3000到6000斤左右。市场缺口有点大,供不应求。”平塘县银竹农业开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朝秀介绍,“我们这边气候比较好,种出来的蔬菜口感好,老板喜欢要我们的贵州菜。”
者密镇福荣村村民刘化建跟着基地种植豌豆尖,尝到甜头,今年带着全家一起扩大种植面积。
“豌豆尖的价格还可以,比别的蔬菜水果高,一斤七八块钱。去年我们种了50亩,今年种300亩。直接拉到基地,老板包收,都卖去港澳那边,销路不用担心。”刘化建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跟着我们种,销路不愁还有保底价。去年农户跟着我们种豌豆尖也赚到钱了,今年大家想多种,增加了一半的人。”罗朝秀看到大家伙开心,她也乐呵。“原来参与种植的农户增加了亩数,今年我们种了1500亩左右。”
生机勃勃的基地背后,是罗朝秀的奋斗故事。她早年在外务工,掌握种植技术后回乡,从50亩大棚育苗起步,凭着过硬技术和市场口碑,于2020年成立公司,将规模扩大至200亩。
发展至今,基地的大棚前期开春就育苗,育完辣椒苗育水稻苗,接着种蔬菜,比如种豌豆菜。“我们的大棚、土地没有闲置的时候,一年四季都有产出,去年有近300万元的毛收入。”罗朝秀说。
一人创业带动一方,基地常年吸纳周边30多名村民务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
基地务工群众刘昌云天天在这里上班,“罗老板这里天天有活路,一天有80元收入。如果加班,一个月有两三千元,在家里面干活有收入,天天上班都有钱赚。”
基地带着村民们一起迈向农业现代化,科技赋能是核心动力。
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基地引进了自动化育苗生产线,建成物联网智慧大棚,通过精准控温、智能调湿,实现全天候高效育苗。
“我们使用现代化大棚提高育苗的存活率,能提早交苗给客户。大棚育苗覆盖1万亩的田地,一年可育2000万株苗,除本地外还有我们隔壁县,比如独山、都匀,包括广西都来我们这里定苗。”罗朝秀的基地发展势头强劲。
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策加持。
者密镇通过“政策包”组合拳,为基地协调产业扶持资金、组织农技专家定期指导、帮助农户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确保好技术能落地、好产品有销路。
“我们的干部带头跑项目、学技术、找销路,积极对接科技资源,推动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让者密镇优质产品走向全国各地。”平塘县者密镇宣传委员罗凤兵表示,“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推广订单农业和智慧种植模式,以蔬菜种植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下功夫,积极发展豌豆尖和茭白等特色产业,让群众获得更多收益。”
从智慧种植到订单农业,从人才回归到政策保障。小小的豌豆尖,从乡间田野到城市餐桌,绿了田野、富了农家,更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推动产业兴旺、家园和美。在这片冬日火热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条以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正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