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 王斌
“十四五”收官在即,11月17日,记者从甘肃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决胜收官‘十四五’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兰州专场会上获悉,兰州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886.74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3742.3亿元,实现历史性跨越。曾以“一碗面、一本书、一条河”闻名的古城兰州,正以一场深刻的动能变革,刷新外界认知。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发展模式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生动写照。
驱动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是科技创新。在兰州,科技创新不再是论文和专利的堆砌,而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裂变”反应。
在兰州,国产首套重离子治癌设备打破了国际垄断,紧凑型中子发生器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一批如碳-14核电池、氢能冶金等看似遥远的“黑科技”,正在走向产业化。这些成果背后,是兰州构建的“161”科创体系打造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我们深化‘兰白两区’建设,引育了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西北创新基地等高能级平台,让顶尖科学家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兰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潘喆在发布会上介绍道。数据显示,兰州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已高达82.6%,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349家和1090家,较2020年分别增长113%和60%,创新动能澎湃。
作为老工业基地,兰州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一场“聚变”反应。传统的“石化城”印象被颠覆,一个以“3+2”现代产业体系为骨架的新格局加速形成。
兰州西固化工园区和新区绿色化工园区跻身全国百强园区,石化产业在迈向千亿级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已从6.3%提升至11.1%。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含新量”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兰州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跻身“千兆城市”,数字经济规模达1500亿元,为兰州注入了鲜明的时代基因。
发展的动能转换,清晰地投射在投资结构与项目落地的画卷上。工业投资以年均18%的高速增长,民间投资占比稳步提升,显示出市场内生动力的增强。过去五年,兰州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包括107家“四个500强”企业在内的1480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额超6300亿元,省外项目到位资金年均增速超13%。从爱玛新能源车到海亮高性能铜箔,这些优质项目的落地,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嵌入了产业链,为兰州汇聚起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
上一篇:奶皮子糖葫芦卖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