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代丽丽 袁璐)昨天,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建成后的种质资源库将收集来自世界范围内的植物种质资源7万种以上约200万份,第一批种子预计明年入库保存。
由于气候变暖、人类活动等因素,众多物种生存面临危机,大量濒危植物野外种群数量锐减。以我国为例,约3000种植物处于濒危状态。国家植物园通过迁地保护,将这些濒危物种妥善保存。除了在苗圃栽种幼苗,种子库更是关键一环。
种质资源库承载着三重时代使命:作为遗传信息的诺亚方舟,维系着物种基因的多样性宝库;作为生态文明的稳压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关键性战略储备;作为绿色科技的种子库,持续供给粮食安全、生态修复、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创新源泉。
据国家植物园管委会主任贺然介绍,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位于国家植物园(北园)西侧,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建成后的种质资源库将收集来自世界范围内的植物种质资源7万种以上约200万份,是我国容量最大的植物种质资源库,可实现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全覆盖。
目前国家植物园已收集种质资源近万份,涉及163个科、736个属、1783个种/变种,其中包括珍稀濒危物种大花杓兰、山西杓兰、紫椴等50余种。收集到的种质资源已经在预备库中进行规范化管理,计划明年运营时,第一批种子将入库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