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2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怡蒙)小雪节气,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随着气温降低而提升,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下午召开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小雪)发布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杨伟宪等专家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了科普答疑。
杨伟宪回答记者提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怡蒙/摄杨伟宪表示,“血压正常就不会得心梗”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是冠状动脉血管壁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了破裂,发生急性血栓堵塞血管。除了高血压以外,糖尿病、高脂血症也会诱发心梗。大量吸烟、长期熬夜这些不良习惯,以及肥胖也会损伤血管。即使在血压不高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心电图正常就不会心梗。”杨伟宪说,这也是不可信的说法,有些心脏病不发作的时候心电图是不显示异常的,因此单独依靠心电图来诊断心脏病是不全面的。如果胸闷胸痛,除了做心电图外,还要结合心肌酶等化验指标和心脏彩超,必要的时侯可能还要通过冠状动脉的CT以及冠状动脉的造影进一步确诊。
杨伟宪表示,“喝红酒能够软化血管”也是一个误区,红酒当中的白藜芦醇可能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但是它的含量非常有限,并不能起到软化血管的作用。饮酒会增加房颤发生的概率,过量饮酒还会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的风险。
“吃大蒜、洋葱能够通血管”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杨伟宪表示,大蒜素、洋葱硫化物虽然有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对血脂也有轻度调节的作用,但是这些作用远没有达到能够疏通血管的临床效果,不可能单独依赖这类的食物来进行预防和治疗血管问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张立晶也提示了一些冬季心脑血管高发的诱因及应对方法。
除天气寒冷外,冬季空气干燥,加之天冷时人们对于渴的敏感度降低,同时为了御寒,人们处于温暖的室内,使用暖气、电热毯等都会加速身体水分的流失,导致血容量相对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应保证每日充足饮水。
此外,冬季人们倾向于摄入更多高盐食物,尤其是北方,腌菜的摄入量增加,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也会增加。“三高”会加重身体的代谢负荷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进程,应尽量克制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保证充足的蔬菜和水果摄入。
情绪障碍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冬季昼短夜长,会影响人体合成维生素D,干扰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易导致情绪低落、抑郁或者焦虑,也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持续不断的压力,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建议大家在天气晴好时多到户外接触阳光,主动进行情绪调节。”张立晶说。
杨伟宪表示,心血管疾病往往有一些“预警信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最常见的就是胸前区的不适,胸闷和胸痛,可能是一种紧缩感,有可能是一种烧灼感,也有可能是一种咽部的挤压感或者咽部紧缩、压榨的感觉,特别是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以及在饱餐或者寒冷的情况下出现。同时疼痛也有可能向下颌、肩部、双上肢、后背以及上腹部放射。”
“还有一些人会表现为消化系统的症状,比如恶心、呕吐等,伴有心悸、呼吸困难,以及头晕、大汗,甚至是极度乏力,这时候一定要小心是否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杨伟宪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