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贵州省首单特殊需要信托签约仪式在贵阳市南明区举行,一份承载着社会深情与守护责任的“外贸信托-吉量南明1号特需信托”信托合同郑重签署。这份由中国外贸信托为长者陈桂兰(化名)女士量身定制的养老资金保障方案,凝聚了社会各方的关怀与努力,它将与社区监护人协同作用,为受益人的晚年生活提供稳固保障,撑起“稳稳的幸福”。
一场跨越困境的“落叶归根之旅”
委托人陈女士的故事,是一段被时光遗忘的人生。四十多岁的她因精神疾病走失后,独自漂泊了二十多个春秋。疫情来袭,城市按下暂停键,却也意外地为她打开了另一扇门——政府救助的温暖之手,将她送回了久违的故乡。
然而,故乡虽在,人事已非。仅存的亲人年事已高,无力再承担她的生活。就在她再次面临无依无靠的边缘,贵阳市南明区社会工作部、民政局与所在地街道,没有犹豫,没有推辞,毅然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监护责任。
在梳理陈女士情况时,一个令人动容的发现浮出水面——原来在她走失之前,曾是一名普通的工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自己缴纳了社保。了解到陈女士的情况后,工作人员立即行动,通过司法判决确定陈女士的监护权,并为她重新申办身份证、社保卡,申请了退休金、医疗保障等基本权益。
如今,陈女士的生活终于有了着落。这份来之不易的安稳,映照出的正是社会治理的温度——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与一个文明的社会,其最根本的承诺,便是不让任何一个人在风雨中无助飘零,以制度性的守护,担当起对每一个生命的终极关怀。
从漂泊无依的“无名氏”,到享有退休待遇的职工,再到司法确权下拥有合法监护人、享有专业医疗照护的长者——陈女士的人生,走过了一条被制度与人心共同托举的回归之路。
这一转变,不仅是她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社会治理从“有”到“优”、从“救助”到“守护”的生动诠释。而在此基础上,一个更加系统、更具温度的保障机制也在酝酿成形。为使陈女士的养老资金得到专业、安全且人性化的管理,贵阳市南明区政府相关部门主动对接中国外贸信托,以“吉量南明1号”特需信托为载体,为她提供特殊需要信托服务。这不仅是一份信托合同,更是一份跨越时间的承诺——让她在未来的每一天,都能活得有保障、有尊严、有温度。
为特殊群体量身打造“金融安全管家”
面对陈女士这一特殊情况,如何确保她有限的养老资金得到科学、安全、持续地管理,避免因管理不善或被挪用而陷入困境,成为保障她晚年生活的关键难题。
在这一背景下,特殊需要信托作为一种以服务为核心、专注于管理、保护和实现特定资产与权益的专业制度安排,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陈女士这样的特殊群体,它的意义尤为凸显:
资金隔离与安全: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及其他债权人的自有财产,形成“防火墙”,确保养老资金专款专用,避免因委托人或监护人发生纠纷、诈骗而被冻结、挪用。
专业的管理与监督:受托人(中国外贸信托)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拥有成熟的投资管理能力和风控体系,能够对信托财产进行审慎的投资运作,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为长者提供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个性化的服务与监督: 信托不仅管“钱”,也协同监护人管“事”。它可以根据委托人的需求,整合专业的养老服务资源,如护理、医疗、生活照料等,实现从“资金保障”到“品质养老”的全面服务。
在此项目中,中国外贸信托不仅作为“金融安全管家”介入,更成为连接政府、社区、服务机构与受益人的枢纽,共同构建起一个专业、透明、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让陈女士的晚年,在制度与人的共同守护下,真正安枕无忧。
多方协同,共筑长者“幸福港湾”
贵州省首单特需信托的成功落地,是一次司法、行政、社区与金融多方力量协同创新的系统性实践,也成为金融机构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助力实现“弱有所扶”的生动典范。
行政与司法确认:奠定监护设立的基石
本项目由贵阳市社工部与水口寺街道水口寺社区共同促成,他们主动寻求司法程序,法院判决依法宣告陈女士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并指定水口寺社区居委会担任其合法监护人。这一关键司法判定,使居委会作为法院指定的监护人,能够依法代理陈女士,为整个方案的合法性与稳定性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行政与社区保障:构筑信托运行的坚实后盾
在司法判决明确监护关系的基础上,南明区民政局、水口寺派出所及居委会等多部门通力协作,先后完成了陈女士的身份恢复、权益确认、退休待遇申领及医院照护机构安置等一系列关键工作。这一系列精准、高效的行政与社区服务,为后续信托资金的归集与管理铺平了道路,确保信托安排能与陈女士的实际生活需求无缝衔接。
金融创新实践:为养老事业贡献“贵州方案”
作为项目受托人,中国外贸信托在本信托中承担了“金融服务管家”的角色。我们围绕陈女士的生活与医疗需求,量身设计了一套服务信托架构。该方案在保障其基本生活与照护支出的前提下,兼顾资产的稳健保值。资金使用由指令权人(即作为委托人的监护人)根据实际开支向信托公司发出支付指令,全程透明可控,实现规范管理。
此次项目的顺利落地,不仅是中国外贸信托在特需服务领域的一次重要实践,更是贵州在“金融+养老”融合路径上的一次创新探索。它充分证明,专业的金融工具能够有效参与社会治理、回应特殊群体需求,也为构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地域性养老保障体系,贡献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贵州智慧”。(资讯)
编辑: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