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摩根】
在经历了十年不间断的资金削减和政治压力之后,BBC已今非昔比。其驻外记者站被掏空,编辑团队被削减,信心也备受动摇。就在世界最需要公正新闻的时刻,人们发现,BBC却走向了反面。
特朗普大战BBC
2025年11月,特朗普总统的法律团队因一部《全景》纪录片对BBC发出威胁,提起十亿美元诉讼。该纪录片使用了特朗普2021年1月6日演讲片段,不过是篡改过的。
纪录片中,特朗普在集会中相隔约一小时讲出的三段话被拼接在一起,使他看起来像是在敦促支持者“前往国会山”并“奋力战斗”。BBC承认这是“判断失误”并进行道歉,随即撤下该片,承诺不再重播,并开始调查其他编辑错误。这场丑闻导致高层编辑倒台:总裁蒂姆·戴维和新闻首席执行官德博拉·特尼斯在指责中辞职。
BBC管理层坚称此错误并非故意。他们表示,短暂的拼接(在一小时节目中约占12秒)缩短了特朗普的话,但并未歪曲语境。其法律团队“强烈反对诽谤指控存在依据”。英国文化大臣莉萨·南迪赞扬BBC的道歉是“正确且必要的”,首相基尔·斯塔默也重申支持一个“强大且独立”的BBC。总而言之,BBC道了歉,纠正了错误,并坚持认为编辑并非恶意。
但特朗普反应激烈。他和他的律师称该编辑“虚假且诽谤”,要求BBC撤销该集节目、公开道歉并支付赔偿金。在一封要求函中,他警告将提起“不低于”10亿美元的诉讼,后来告诉记者他可能会起诉“10亿到50亿美元之间”。他指责BBC通过编辑其言论“作弊”,并补充说“他们改变了我嘴里说出的话”。在GB News节目中,他称该事件“超越虚假,这是腐败”,并认为BBC的道歉毫无意义。在社交媒体上,他宣称BBC“被抓住‘篡改’我完美的演讲”,并称该记者是来自外国盟友的“非常不诚实的人”。
BBC总干事蒂姆·戴维辞职
简而言之,特朗普的理由是,该编辑错误地将他描绘成国会山骚乱的煽动者。他的律师声称,剪辑片段省略了他呼吁抗议应该“和平且爱国地行进”的内容,并且是有意选择时机以干预2024年美国大选。他们辩称这造成了“巨大的声誉和财务损害”。BBC则反驳指出,该节目未在美国播出,且特朗普最终当选,这对所谓严重损害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错误一经曝光,事态迅速升级,多年来常常相互矛盾的指责再次喧嚣尘上。极右翼称这证明了BBC长期存在的左翼偏见。奈杰尔·法拉奇指责BBC试图影响外国选举。而特朗普则比任何人走得更远:威胁要起诉英国这家国家广播公司,索赔数十亿。
BBC尚存多少影响力?
特朗普对《全景》纪录片的回应不仅仅是愤怒——更是一场法律战。他的律师威胁可能提起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诽谤诉讼,要求道歉、撤稿和赔偿。但诉讼本身似乎很薄弱。该剪辑未在美国播出——这削弱了司法管辖权。并且根据美国法律,像特朗普这样的公众人物必须证明“实际恶意”,这是一个极高的门槛。大多数专家同意:此案很可能不了了之。而这正是威胁的关键所在。
特朗普不接受道歉,扬言要起诉BBC
特朗普有起诉媒体的漫长历史——CNN、《纽约时报》、ABC、CBS。但BBC不同,它不是美国机构,也不是商业机构。然而,他却将其视为头号敌人。为什么?因为它仍然重要,因为它仍然覆盖数亿人。正如前唐宁街战略师阿拉斯泰尔·坎贝尔所说,BBC新闻是美国收视率第二高的新闻来源——仅次于天气频道。
一家英国公共广播公司在美国媒体格局中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即使没有主要的有线电视存在——本身就说明问题。说明BBC仍然在塑造公众观念,设定舆论基调。而对于像特朗普这样痴迷形象、对叙事敏感的人来说,BBC很危险。
BBC也受到左翼的抨击。在加沙种族灭绝的第一年,BBC英语新闻对以色列人死亡给予了不成比例的、情感化的报道——他们采访了更多以色列人,使用了更富感染力的叙事框架,而把巴勒斯坦的伤亡视为背景噪音。
但是,BBC阿拉伯语新闻则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以巴勒斯坦人的声音为中心,并以紧迫得多的方式展示了破坏的规模。
这引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BBC是否根据受众不同,通过不同的政治视角报道相同的事实?或者它已经开始策划不同的“真相”?
这种“双重真相”问题具有腐蚀性。并非因为它证明了意图——而是因为它破坏了BBC的承诺:真相不应因你的身份而改变。
另一个问题在于高层。如今许多BBC高管并非来自新闻界,而是来自管理、战略和政治领域。由于缺乏新闻编辑室的直觉,他们常常无法预见报道将引发的公众反应乃至可能如何被滥用。他们难以预判舆论反弹,难以捍卫编辑决定,也难以在事态无法挽回前领会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性。
新战场:传统新闻业与算法煽动
BBC也被卷入一场更宏大的斗争:公共利益新闻业与算法煽动之争。
TikTok、YouTube和病毒式传播平台现在奖赏愤怒、速度和部落主义。内容得以传播并非因为准确,而是因为充满情绪。整个受众群体被条件反射般地将病毒式传播等同于真相——相比之下,传统机构显得迟缓而脱节。公共服务新闻——谨慎、缓慢、核实——在这种高速运转的道德经济中可能显得过时。
在一个事实核查慢于谎言传播、注意力以秒计算的时代,一些传统媒体机构试图保持严谨,但它们的工作流程令人沮丧,语言常常平淡,但这并非失败,而是必要的“摩擦“。而“摩擦”正是一个正常运行的信息生态系统所需要的。
问题在于,传统媒体尚未适应。它仍然使用一种为已不存在的受众——理性的观众、温和的选民、相信机构平衡的读者——所锻造的语气。那个形象大多已消失,或被淹没。剩下的是部落、孤岛和过滤泡。而试图取悦所有人,结果往往是得罪了所有人。
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媒体革命。中间派正在消失。新闻不再是“爆发”,而是“喷发”。叙事不再是被“构建”,而是被“操纵”。
BBC在中国新冠疫情结束之后,用“阴间滤镜”回访武汉
正如一位媒体老兵所言:“新闻业是对过去24小时所闻消息的部分、仓促、不完整、有缺陷的呈现——尽管我们努力消除偏见,但将现实压缩成你可以在一小时内读完的东西这一行为本身,就造成了扭曲。”
崩塌中的媒体秩序
BBC面临的危机并非孤例,它象征着一场全球传统媒体权威的更广泛瓦解。像CNN、《纽约时报》、NHK和BBC这样的机构,曾一度宣称自己拥有一种道德权威:去核实真相、阐释原委、提供资讯。但在算法时代,这种权威正受到挑战。新闻业不再垄断叙事——流量为王。
传统媒体的没落,并不仅仅是受众数量的下滑,更是信任的侵蚀。在碎片化的数字生态中,老牌媒体要么被视为过于保守、过于迟缓,要么被指已丧失独立立场。它们来自政治光谱两端的无情指责不绝于耳,被批为怯懦、偏见、精英主义。许多媒体变得被动反应,而非主动设置议程,艰难地追赶着那些它们已无法控制的社交媒体风暴。
在这种环境中,BBC的全球声誉也已恶化,其批评者与日俱增。伦敦国王学院2023年的一份报告发现,BBC对中国的报道压倒性地负面,几乎完全没有中国视角的容身之地。在中国,这家广播公司如今已广遭质疑,如今BBC被视为是一个伪装成新闻业的、英国道德主义的遗老。
这也反映了一种日益增长的情绪:传统媒体并不能代表它声称要描述的那个世界。不论在加沙、北京还是网络空间,受众越来越想问:这究竟是谁的真相?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上一篇:十五运会广州限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