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扬州日报-扬州网
通讯员 杨阳 李馨 记者 钱伟
初冬的邵伯湖畔,凉风拂过泛起涟漪的水面,芦苇摇曳出一片金黄。早晨八点,黄成娟和伙伴们正忙着将一箱箱包装精致的虾米豆腐圆搬上车,箱身上凝结着薄薄的晨露。“新一批团购的货到咯!”她的声音透过氤氲的水汽,在快团团、微信朋友圈里传递,将沿湖村的滋味送往千家万户。
这份忙碌,是黄成娟作为沿湖村“新农人”、共富兴农人团队成员的日常写照。
十多年前,沿湖村还是“穷得叮当响”的“渔花子村”,村民们世代以船为家,靠水吃水,黄成娟就是其中一名普通的“渔家女”。
转机始于“退养还湖、渔民上岸”的生态转型。沿湖村抓住了发展的新机遇,深挖积淀已久的渔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渔家美食节,将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打造成了“国家级最美渔村”“美丽休闲乡村”。在这场深刻的村庄变革中,黄成娟和村里四位志同道合的小姐妹,联合成立了俏渔娘文旅公司,完成了从“渔家女”到“文旅创客”的转身。
在“沿湖新渔娘小店”里,初冬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正在进行植物敲拓染的布包上。黄成娟带着研学团队用荷叶、菱角、紫树叶作染料,在白布上敲打出自然的色彩。她耐心指导,当孩子们举着自己拓印出的鱼形图案的麻布包,兴奋地喊着“老师”时,黄成娟的脸上洋溢着温暖。
曾经的经历都成了创意的源泉。黄成娟用在玩具厂学到的技术,参与设计制作了憨态可掬的“渔翁”“渔娘”卡通形象;将编绳技艺与渔元素结合,编织出小鱼、小虾造型的玉石手链;将秋日采摘的莲蓬风干,变成别致的“莲蓬车挂”……这些带着湖风气息的文创产品,让游客爱不释手。
作为共富兴农人团队的成员,黄成娟积极探索线上推广的新路径。她的社交平台账号里,记录着最朴实的生活:秋日邵伯湖的晨雾、收获季节的忙碌身影、灶台上烹制时令渔家菜的温暖画面,以及虾米豆腐圆、古法咸鸭蛋的传统制作过程……
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视频,吸引了越来越多网友的关注。大家或通过线上渠道下单,或慕名来到村里体验。截至去年底,俏渔娘文旅公司已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年收入达300多万元,带动创业就业50多人。
黄成娟还积极参与“创富新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合作社以邵伯湖沿线为主,辐射全市,严选各地的优质农产品。杨氏猕猴桃、林桥光头瓜果、团结无花果、酒甸大麦酒、方巷小陈老鹅……通过专业包装和定时配送,这些带着丰收喜悦的农副产品,从“田间地头”直送“百姓桌上”。
“我们正努力将合作社成员单位的特色产品打造成市场新爆点。”黄成娟介绍,今年秋季,酬勤家庭农场的新米销量突破1000吨,带动种植户增收30%。“我们会把共富联盟朋友圈越做越大,让品牌越来越响!”黄成娟的声音,伴着湖畔的风,传向远方。
点评
邗江区委副书记孙爱东:乡村振兴,人才为要。近年来,邗江坚持把培育“新农人”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优政策、搭平台、强保障,培育了一批优秀典型,黄成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情系乡土扎根农村,主动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热潮,结合沿湖独特生态文化资源,打造“俏渔娘”IP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嫁接现代科技,为农特文创产品销售插上“网络翅膀”;热心公益慈善,创办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致富,展示了当代“新农人”的智慧与担当。邗江将进一步加强政策保障、技能培训和资源聚合,培育更多“爱乡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时代“新农人”。
责任编辑:煜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