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激活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
创始人
2025-11-21 08:16:41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为了摆脱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苦苦求索,进行民族复兴的各种尝试。这期间,文化虚无主义盛行,一些改革激进派甚至认为只有完全剔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让中国迈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把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展现着民族的独立自主意识,即主体性:一个民族主体性丧失意味着灭亡的开始,主体性的自我觉醒意味着发展的延续,“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种文化主体性的自我觉醒,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没有水土不服,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能够绵延至今,让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

  一、毛泽东同志用“实事求是”确立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是说河间献王刘德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岳麓书院,“实事求是”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引导学生们从事实出发、追求真理,而此时青年毛泽东正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投身革命后的毛泽东通过革命实践,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实事求是”进行了创造性改造,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本本主义》到《改造我们的学习》,“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逐渐形成,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全党的思想路线。至此,“实事求是”这一古老命题被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指导思想。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多维度考察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探索,对于我们更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二、邓小平同志借“小康”承载中华民族现代化期盼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告诫统治者要放宽政令、体恤百姓。在《礼运·大同小康篇》中对“小康”的记载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意思是小康的社会状态就是有贤者治国、施以仁政、富国爱民,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蓝图。建国初期,为把我国从农业国建设成工业国实现现代化,周恩来总理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奏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前奏;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对现代化道路的不断探索和深入,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开始思考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千年以来梦寐以求的“小康”期盼进入到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理念中。直到1979年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明确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在20世纪末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最终在2020年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可以说“小康”承载了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期盼。

  三、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大同”与“小康”均出自《礼记·礼运》,孔子用“大同”来描述“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是一种以道德为基础,自觉形成的秩序社会。“小康”是一种以利益分配和礼仪为基础,强制形成的秩序社会,仅次于“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坚持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充满战争、贩奴、殖民、掠夺等血腥罪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深重苦难。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始终将自我发展置身于世界发展的大浪潮中,把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治国理想精炼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信仰追求,擘画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

  实践证明,“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新高度。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启现代化进程初期就擘画出“小康”理想社会的蓝图,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今天,我们站在世界舞台提出“天下大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自觉,也是一个古老文明国家重新焕发年轻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中国贡献。

  (作者为市委党校哲科教研室讲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乐摩科技(02539)11月2... 乐摩科技(02539)于2025年11月25日-2025年11月28日招股,拟全球发售555.56万...
动向极其危险,国际社会需高度警...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记者袁睿、刘杨)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日方将在与中国台湾...
金辰街道政企沙龙促多民族文化跨...   本报讯 记者胡耀元报道 日前,盘龙区金辰街道“跨界融合 创见未来”政企沙龙活动在昆明理工泛亚设计...
86岁陈燮阳天津指挥“传奇”音...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王洋 摄影 姚文生)日前,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音乐...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八次代表大...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八次代表大会2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