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韩瑜超
“你家里几口人?”“有房有车吗?”“年收入多少?”——这曾被人戏称为相亲“老三样”的经典开场白,让无数单身男女在初次见面时便倍感压力,甚至对相亲这一形式望而却步。
然而,当下的相亲场正悄然发生着一场“革命”。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为“相亲”这个传统词汇注入新的内涵,也让寻找另一半的过程,从一场直奔主题的“资源匹配”,变得更像一次寻找“同频”灵魂的奇妙旅程。
话题升级
精神契合成“硬通货”
上周六晚,位于南湖天地的一家咖啡馆内,6个年轻人以“星空与幻想”为主题的见面会在温馨的氛围中展开。没有刻板的自我介绍,“00后”男女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最近阅读的科幻小说、喜爱的电影导演,甚至就“人类是否应该主动联系外星文明”这样的宏大话题展开讨论。
“比起他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我更想知道他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能不能接住我偶尔冒出来的奇怪脑洞。”今年28岁的小薇对记者坦言。从事幼师工作的她曾经历过一次传统的“尬聊式相亲”,双方在父母陪同下,像谈判一样互相交代“家底”,让她感觉非常不适。而这次的方式让她感觉很自在,“哪怕最后没找到对象,能交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很棒。”
帮助他们牵线的晚报民间红娘李萍说,像这种带有明确主题的活动,如飞盘社交、剧本杀情感本体验、户外徒步等,远比传统的“8分钟约会”受年轻人欢迎。“这反映出一个趋势:年轻人更希望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体验中自然接触,而非在一种被审视的氛围下开启交流。他们关注的焦点,正从物质条件的‘硬指标’,更多转向精神世界是否同频、生活方式是否合拍的‘软实力’。”
场景“破圈”
相亲不再正襟危坐
如今年轻人相亲的地点,也从过去千篇一律的餐厅、茶馆,走向了更广阔的生活场景。“国庆期间,平时来我这相亲的几个男孩女孩自己组了个‘宠物相亲局’,特别有意思。他们都带着自家的‘汪星人’聚会,从‘你家宝贝几岁啦’‘它平时吃什么’这类话题自然开启社交,氛围特别轻松。”晚报民间红娘姚晓勤告诉记者,以共同爱好为纽带,能极大缓解单身男女初次见面的紧张感。
此外,户外露营、手工陶艺、一起做公益,都成为新型的相亲载体。这个秋天,软件工程师小张在西南湖生态绿道和女生约会,“一边骑车,一边欣赏风景,一边聊天,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也不会冷场,比干坐着四目相对好太多了。”小张认为,在这种动态、需要协作的场景中,更能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身体状况和喜好。
这种“场景化相亲”的流行,说明年轻人正努力将婚恋选择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他们拒绝被“物化”和“标签化”,渴望在更真实、更立体的生活片段中,去认识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一堆条件的集合。
心态松弛
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
与过去那种“不成夫妻便是路人”的沉重感不同,当下的许多年轻人对相亲抱着一种更为松弛的心态。
“就当是多认识一个朋友,拓展一下社交圈。能遇到合适的当然好,遇不到也没关系,至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27岁的平面设计师陈小姐的话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这种“轻装上阵”的心态,反而让他们在交往中更能展现真实的自我,减少了表演和伪装。
在禾城从事金融行业的刘先生则向记者分享了他的神奇经历:在一次相亲中,他和女方发现彼此在择偶观念上完全不合,却在聊到一款冷门游戏时相见恨晚,最后成了固定的“游戏搭子”,“现在想想也挺好,如果抱着必须成功的执念,可能就不会有这次有趣的相遇了。”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年轻一代的婚恋观正从‘搭伙过日子’的功能性需求,向追求‘高质量陪伴’的情感性需求转变,他们更注重婚姻的情感价值和个人在其中的成长体验。相亲形式的多元化、轻松化,正是这种内在需求变化的外在表现。”晚报民间红娘单宝根说。
从“条件筛选”到“感觉对味”,从“查户口”到“聊星球”,相亲的这场“革命”折射出的是当代年轻人更加自主、多元和成熟的婚恋价值观。“他们不再将相亲视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将其视为探索世界、连接他人、认识自我的一种途径。”秀洲区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徐永芬工作室”专职婚姻家庭辅导员徐永芬说,在这场寻找“另一半”的旅途中,结果固然重要,但沿途的风景和内心的感受同样值得珍视。
上一篇:中国人做事,越来越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