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观新闻记者 刘宁昕
傍晚时分,在南昌经开区一小区的空地上,8岁的林浩然正练习跳绳,只见他双脚交替腾空,绳子在脚下“呼呼”作响,教练郭源铖则半蹲在一旁,不时纠正他的手腕发力姿势,“手腕再放松点,借助绳子的惯性”。
“以前带孩子去培训机构上课,光路上来回就要1个多小时,现在教练上门,在小区里就能练习,省了不少事。”不远处,林浩然的妈妈陈女士满是笑容地说。
近年来,名为“体育外卖”的上门培训服务悄然兴起。这份“外卖”主要为学员提供体适能训练、体育项目辅导等服务,按学员需求定制课程内容,由教练携带障碍桶、绳梯、敏捷灯等专业器材上门授课,凭借时间灵活、送课到家的优势,深受市民的青睐。
凭着“硬需求”走红家长圈
“女儿每到冬季就生病,身体体质较弱,前往培训机构的话,路程远、接送困难。”家住九龙湖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为提高孩子的体质,她选择点份“体育外卖”,“身边好几位家长都给孩子请了上门私教,比专门跑培训机构方便多了,关键是训练效果挺明显的”。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南昌体育外卖”“南昌上门体育”等关键词,立刻跳出数十条相关信息。发布这些信息的,既有专业体育培训机构,也有教练个人账号,他们标注的“集中专注力”“强身健体”等服务亮点,吸引了不少网友留言咨询详情。
像点外卖一样预约教练上门授课,进行体适能训练、增强体质训练的“体育外卖”的效果究竟怎样?
“小区花园、周边公园都可以成为临时运动场,我们会根据孩子体能,制定合理的训练内容,上几次课后就能清晰地看到孩子的变化。”从事上门体育服务的毛鑫告诉记者,他带过的不少孩子通过上门训练实现了运动能力的明显提升。
记者调查发现,选择“体育外卖”的市民需求各有侧重,有的希望孩子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有的想通过规律运动让孩子养成自律的生活习惯。“孩子刚开学那阵总不在状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还带着假期里的散漫劲。”市民蔡先生分享道,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请了上门体育教练后,发现变化十分明显。孩子慢慢爱上了运动,不仅“开学综合征”悄然消退,还主动告别了作息紊乱的状态,专注力和自控力也跟着提升了。
覆盖“全人群”圈粉各群体
作为全民健身热潮催生的新兴业态,“体育外卖” 凭借 “送课到家”“随时开练” 的便捷性迅速兴起,以 “省时省力”“一对一教学”“价格实惠” 等亮点收获众多消费者青睐,为体育产业开辟新赛道。“现在教练上门教学,小区空地就能开课,省了不少接送时间。” 蔡先生的话道出不少家长的心声,就近训练、灵活利用空余时间的优势,加上熟悉的社区环境,让这种模式备受认可。
如今“体育外卖”的服务“菜单”持续扩容,早已超越基础体适能训练。除跳绳、跑步、球类等传统热门课程外,“体态矫正”“增高训练”等专项需求显著增长,成年人市场也不断释放活力。从产后妈妈的康复塑形、上班族的减压瑜伽,到滑板、陆冲等潮流运动,不同年龄段的个性化需求,让服务覆盖从幼儿到中老年的全人群。“下班后想练羽毛球却总凑不上朋友的时间,找上门陪练太方便了”,市民吴女士的体验正是成年人需求崛起的缩影。
记者发现,在各大网络平台上,体育机构与教练通过教学视频引流积累客源,不少体育专业院校毕业生、退役运动员化身体育“外卖员”,既锻炼专业技能,也攒下人生“第一桶金”。
与同学毕业后携手创业的郭源铖便是“体育外卖”从业者代表,他与同学短短两年便积累近80名学员,组建8人专业执证教练团队,这种轻资产模式不仅降低了创业门槛,更让“体育外卖”在供需两端的双向驱动下,发展前景趋好。
立下“行业规”筑牢放心线
尽管“体育外卖”前景广阔,但和许多快速发展的新业态类似,该行业也面临准入门槛低、缺乏行业规范等问题。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从业者主要包括专业培训机构教练、体育专业大学生兼职等。
北京中伦文德(南昌)律师事务所律师龚李刚指出,行业风险防控与规范发展需多方合力,“体育外卖”执教资质是首要底线,从业人员应至少持有体育教练员职称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等资质证明之一。家长选择时需注意防范,核查教练资质及证书有效期、优先选择合规场地,要求教练确认户外场地安全性、签订规范合同明确权责与退费条款,如遇意外需及时就医并保存就诊记录等证据。
龚李刚表示,目前在法律层面上尚未出台专门针对“体育外卖”的法律规定,其主要受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约束。他呼吁,管理部门还应制定统一的“体育外卖”从业人员资质标准,明确不同类型服务所需的专业证书,并结合服务特性,制定涵盖服务流程、教学内容、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行业标准。管理部门应要求平台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对入驻商家和从业人员进行全面背景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