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南昌公交2025年第二阶段线网优化正式落地,分两批对19条公交线路实施调整,其中优化13条、集并6条,覆盖青山湖区、红谷滩区等六大核心区域。这是南昌公交连续第4年推进的重大线网升级,以“强化骨干、衔接地铁、填补空白、集并低效”为原则,让市民出行体验迎来质的飞跃。连日来,记者走访多个站点,体验优化后的公交服务新变化。
□洪观新闻记者 蔡欢 文/图
环形串联 跨区出行更方便
家住八一大道的张春娟成为线路优化的首批受益者。11月20日上午,她从八一广场南公交站乘坐204路,仅40分钟就直达红谷滩万达星城小区,而此前这段跨区行程需换乘一次、耗时近1个小时。“现在去看小孙子,去程204路、返程224路,一站式直达,省时又省心。”张春娟说。
在204路公交车上,记者遇到了每天往返红谷滩区与东湖区通勤的白领陈傲。“我在红谷滩区的金融机构上班,家住在八一广场附近,以前得坐两趟公交才能到,碰上早高峰堵车,通勤时间还得拉长。”陈傲边展示手机里的通勤记录边说,“现在好了,204路、224路环形线刚好经过我家小区门口和公司楼下,早上8点上车,8点30分就能到工位,再也不用换乘了。身边不少同事也都改坐204路通勤,大家都觉得这条环形线把新旧城区的‘通勤壁垒’彻底打通了。”
记者注意到,即便处于出行平峰时段,204路车上仍有不少乘客,车内环境整洁、温度适宜。南昌公交运输集团运调处处长王小平介绍,此次优化的重点是将204路与224路串联形成大环形线路,有效打通南昌大桥与八一大桥的过江通道,覆盖全市四大公交客运走廊,把红谷滩中心区域与老城核心区紧密连结,彻底解决沿线居民跨区换乘多、耗时久的痛点。
精准补位 公交地铁无缝接
除了环形串联提升跨区效率,线路优化还精准填补了多个区域的公交覆盖空白,130路的调整便是典型案例。家住华东国际工业博览城附近的李女士,因工作原因经常需要去南昌东站坐高铁,过去她需要先乘267路至解放东路,再换乘130路,仅等车就常耗时10多分钟,还总担心误点。如今,直接坐上优化后的130路,20多分钟便直达南昌东站,全程比以前节省近30分钟。
王小平解释,130路调整方案曾结合市民反馈进行修订,调整后不再绕行解放东路,转而途经广州路、上海南路等此前的公交“盲区”,不仅覆盖周边多个小区,还实现了与国展中心地铁站、南昌东站地铁站的无缝接驳,换乘距离均控制在100米以内。
这样的“精准补位”在此次优化中并非个例,多条线路通过调整走向,让曾经的“出行死角”变成了“公交直达区”,切实提升了市民出行的获得感。对此,家住新建区总工会附近的王女士深有体会:“我们老年人就喜欢逛逛公园,这次227路优化后能直达人民公园,还实现了与地铁全线网的接驳,刷老年卡就能免费坐,太贴心了。”
民意为先 多元服务惠民生
线网优化的精准度,源于对民意的充分尊重。南昌公交自今年4月起,通过大数据研判、上站台走访、进社区座谈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市民意见建议,还邀请专家进行系统论证,最终确定优化方案。方案于10月17日发布后,针对市民反馈的合理诉求,南昌公交迅速响应,对16路、203路、828路三条线路暂停优化计划,维持现有运营模式;215路、130路及高铁9线则按市民意见修订方案后推进优化。
“市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方向标,线网优化不是简单的线路调整,而是要让公交真正开进市民心里。”王小平表示,此次第二阶段优化有效解决了核心区公交重复布设、部分区域覆盖空白等问题,初步构建起更完善的公交线网框架。下一步,南昌公交将持续推进“六进公交”服务,创新多元化运营模式,加大定制公交推广力度,推出更多“招手即停”接驳专线和“需求响应式公交”,让公共交通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强劲的交通活力。
下一篇:点亮科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