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很多地方都在拉动有效需求,扩大消费。引导消费首先得谙熟消费规律,否则容易花费很大气力却踩不到点子上。
沈阳本是一座工业城市,“老派”气质颇浓,按理说和年轻消费潮流不咋搭界。但当地打出一套“组合拳”,愣是抓住了年轻人的心思,营造出多元时尚、具有“少年感”的消费场景,消费便跟着“跑动”起来。
为何要不遗余力抓住年轻客群?因为他们不仅是当下的消费者,更是未来消费趋势的风向标。年轻人代表的新型消费主要呈现4个鲜明动向:方便消费、悦己消费、沟通情感消费、自我提升消费。这其中有许多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比如许多年轻人不喜欢文玩收藏,却热衷于国潮国货;不耽于被动审美,而乐于参与体验;不仅仅为实用功能买单,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付费。
调查显示,年轻人在对某些消费打卡活动“脱敏”,这并非消费意愿减弱,而是消费意识理性回归。经历过各种营销轰炸后,年轻消费群体变得更加务实。价格固然重要,但品质和服务已成为优先选项。如果仅以低价为卖点,那就误解了年轻群体的消费观。他们愿意为优质产品支付合理溢价,但拒绝为虚高营销买单。
精准把脉年轻人的消费心理,承接方案就上路、对路了。喜欢情绪消费,那么上菜——演出经济、赛事经济;喜欢新潮沉浸,那么加菜——首发经济、体验经济……对城市而言,谁会成为下一个“顶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舍得花文火煲汤的慢功夫,踏踏实实营造有利于消费的场景和环境,糅合充满真诚和善意的地域文化,以真心、细心又暖心的服务,形成更强的消费黏性和情感连接。
一个城市的区位优势、人口优势和文旅繁荣固然是稳消费的基本盘,但不足以确保消费热度长红,仍需依靠个性化、多样性吸引“头回客”,依靠诚信和服务品质锚定“回头客”。“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四季都出彩”可别停在口号上。只有市场体量、消费审美、供应效率、制度红利与创新环境综合支撑,才能促成消费体验与供给升级的“双向奔赴”。包括沈阳在内,一些城市在创新消费需求引领本地优质供给方面尚存不足,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待深耕。毕竟,通过扩大消费新动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大账。(经济日报记者 孙潜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