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组团”成功复刻特定风味
创始人
2025-11-21 07:31:27

原标题:微生物“组团”成功复刻特定风味

合成微生物群落技术的核心,是从“被动观察菌群”转向“主动设计菌群”,实现了从“测风味”到“算风味”的跨越。随着合成微生物群落技术的发展,发酵食品产业将迎来理念革新与技术跃迁。

◎实习记者 姚易安

日前,一项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微生物学》的研究引发关注:科研团队通过9种微生物组成的合成群落,成功复刻出哥伦比亚产区巧克力特有的焦糖与花香风味。

这一突破不仅破解了可可发酵的风味密码,更标志着合成微生物群落技术迈入人工设计、精准调控新阶段,为发酵食品的定制化风味制造奠定了科学基础。

人工设计“微生物战队”

提到巧克力,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浓郁的可可香或是焦糖甜香。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独特风味的形成,全靠可可豆发酵这一关键步骤。

传统巧克力的制作流程并不复杂:从可可果荚中取出裹着果肉的可可豆,将其堆积起来自然发酵,待风味物质初步形成后,再进行干燥、烘焙、研磨等后续加工。但就是这种自然发酵却成了巧克力产业长期以来的“心病”。

“葡萄酒、啤酒酿造时,会人工添加标准化的酵母菌种;奶酪制作时,也有相应的发酵菌株可供使用,从而稳定风味和品质。但可可发酵不一样,它完全依赖环境中的野生微生物——比如原料、环境空气中的酵母、细菌,甚至工人手上的微生物都可能影响发酵过程。”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李秀婷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这种无人工干预的发酵模式,导致可可风味极不稳定:同一产区的可可豆,今年发酵出的巧克力可能带花香风味,明年就可能因雨水多、微生物种类变化,变成偏酸的风味;更麻烦的是,野生微生物中可能会混入有害杂菌,导致可可豆发酵失败,产生霉味、涩味等异味,严重影响巧克力品质。

而此次发表的新研究,恰恰瞄准了这一痛点。科研团队通过大量筛选和实验,最终确定了3种酵母、4种乳酸菌和2种醋酸菌,组成了一个功能明确的合成微生物群落。这9种微生物并非随意搭配,而是模拟了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协同工作模式,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酵母就像开路先锋,首先分解可可果浆中的糖分,产生酒精和少量有机酸,为后续微生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接着,乳酸菌登场,将酒精转化为乳酸等酸性物质,降低发酵体系的pH值,同时生成部分小分子风味物质;最后,醋酸菌把残留的酒精转化为醋酸,进一步调节风味,还能抑制杂菌生长,避免异味产生。”李秀婷通俗地解释了菌群的协同机制,“这就像一支配合默契的工程队,每个成员各司其职,最终共同完成风味的‘精准搭建’。”

实验结果显示,这个人工设计的“微生物战队”表现远超预期。它不仅能稳定产生可可风味的关键原材料,即风味前体物质,还能显著提升巧克力中产生果香、花香类香气的成分(如酯类物质)含量;更重要的是,由于菌群组成明确、可控,彻底避免了传统自然发酵中杂菌污染的问题,使巧克力的风味稳定性大幅提升。此外,研究团队还实现了巧克力的风味定制:通过调整不同菌株的比例,比如增加某种乳酸菌的数量,就能让巧克力的焦糖香气更浓郁;调整酵母的种类,就能让巧克力的花香更突出。

从“测风味”到“算风味”

这项突破的背后,是合成生物学与食品科学的深度融合。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陈晶瑜在采访中指出,合成微生物群落技术的核心,是从“被动观察菌群”转向“主动设计菌群”,实现了从“测风味”到“算风味”的跨越。

“过去研究发酵食品风味,我们更多的是事后分析。比如巧克力做好了,检测里面有哪些风味物质,再倒推可能是哪种微生物起了作用。但这种方式无法精准控制过程,只能靠经验调整。”陈晶瑜说,而合成微生物群落技术则完全不同,它的核心步骤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微生物组分析与功能菌株筛选。研究人员在识别传统自然发酵食品中核心功能微生物群的基础上,结合培养组学方法,可从自然发酵的食品中分离出成百上千种微生物,然后通过实验了解每种微生物的功能,比如能否分解糖分、产生哪些代谢产物、是否会抑制其他微生物等,最终获得功能明确的核心菌株。

第二步是解析代谢网络。研究人员可通过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绘制出群落中或者每种菌株可能的代谢路径图,进而进行验证实验,以求进一步明晰这些代谢产物是如何提供风味贡献的。

&p;第三步是精准调控风味。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数据整合与建模,设计合成微生物组,进行群落组装,同时,还可以控制发酵温度和时间等参数,最终实现对风味物质的定向合成与调控。陈晶瑜解释,这种调控不是凭感觉,而是基于明确的生物学机制,就像搭积木一样,通过调整不同的模块,得到想要的风味成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技术还解决了传统自然发酵中的量化难题。陈晶瑜提到,传统可可发酵中,工人判断发酵终点主要靠感官经验,比如看可可豆的颜色从白色变成深棕色、闻其气味是否有酸败味等,但这种判断没有统一标准,很容易出现发酵不足或发酵过度的问题。

李秀婷指出,这项研究为实现可可豆发酵从“靠经验”到“用数据”的转变提供了三种工具:一是量化设计菌群,通过宏基因组学精准识别关键功能菌株;二是指标化监控过程,明确pH值和温度曲线为关键客观指标,未来可用传感器监测替代感官判断;三是模型化预测风味,建立微生物活动与风味化合物的定量关联模型,使通过监测参数预测成品风味成为可能。

可用于更多发酵食品生产

合成微生物群落技术驱动的风味设计正迈向精准化时代。这一突破不仅为巧克力产业带来革命性前景,也为传统发酵食品的现代化升级提供了新范式。通过解析微生物互作网络与风味形成机制,科研人员正逐步揭开风味背后的生物学密码。

当前,这一技术突破正加速向更多发酵食品赛道拓展。在云南咖啡产区,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团队的一项研究表明,合成菌群让咖啡湿法发酵周期缩短了46.7%,同时实现了麝香猫咖啡的核心香气复刻;在重庆永川豆豉生产中,由西华大学、西南大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筛选曲霉属、毛霉属等核心菌株构建定向菌群,稳定了蛋白酶活性,解决了传统固态发酵批次波动的难题;华中农业大学团队为榨广椒设计了由2种细菌、3种真菌组成的合成微生物群落,将其发酵周期缩短15天,显著提升了挥发性风味物质产量,增强了榨广椒的品质稳定性。

陈晶瑜强调,不同发酵食品的技术成熟度存在差异:葡萄酒、酸奶、奶酪等的风味调控技术相对成熟,有较为丰富的菌种资源,已有商品化直投发酵剂;酱油、食醋虽然也开发了微生物直投发酵剂进行接种发酵,但复杂香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经验;而白酒、可可豆、红茶等的发酵体系更复杂,其风味调控技术还在发展中。未来,随着技术的完善,这些依赖经验的发酵环节均有望通过数据化实现精准调控。

李秀婷认为,合成微生物群落技术的主要瓶颈在于群落调控算法。目前,微生物筛选已因技术进步而变得更高效,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解析多菌种与环境因素间复杂的动态相互作用,并建立能精准预测群落行为的数学模型。

随着合成微生物群落技术的发展,发酵食品产业将迎来理念革新与技术跃迁。未来,基于可控菌群的智能发酵系统将实现按需定制,消费者可自由选择心仪口感,传统发酵食品的产业版图也将被重构。(姚易安)

原标题:微生物“组团”成功复刻特定风味 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信证券:2026年度造纸行业... 转自:财联社【中信证券:2026年度造纸行业预计底部改善 金属包装行业将迎来春天】财联社11月21日...
财联社汽车早报11月21日 转自:财联社两部门发布《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征求意见稿)》11月20日,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
四川阆中警方凌晨通报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11月21日凌晨,四川省阆中市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11月20日,阆中市一学生...
@近视的你 当心甜食正在悄悄损...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用眼过度、强光刺激……这些常见的视力“杀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日常生活中有一个...
直击车展 | MoLA架构发布...   Hehson科技讯 11 月 21日上午消息,在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