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周忠和:守护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
◎本报记者 王禹涵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好奇心反而减弱了?”11月20日,在2025年陕西省中小学“同上一节科学课”交流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忠和向在场的教育工作者抛出一个这样的话题。
这位以古鸟类研究闻名的科学家,此刻将目光投向了科学教育的源头。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好奇心不是教育的点缀,而是科学探索的基因。”
周忠和分享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察:“我发现很多人没有提问的习惯,所以经常用一句话安慰学生——‘没有愚蠢的问题’。因为在中国,大家提问时总爱说‘我能不能问一个幼稚的问题’。”这种自我怀疑,在他看来正是好奇心被压抑的表现。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偏内敛,某些因素可能会无形中削弱好奇心。“我们的成语里,沉默是金、闷声发大财,都不是鼓励提问和探索的。”说到这里,周忠和话锋一转,“但今天的孩子还面临新挑战——他们对科学课的好奇,可能还不如对手机的好奇。”
面对这些现实困境,周忠和带着听众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探索。“从演化生物学角度看,好奇心是生命演化的产物,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本能。”他将听众带回了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列举了日本猕猴洗红薯、黑猩猩用树枝捉白蚁的例子,“这些创新行为背后,都是好奇心的驱动”。
周忠和特别讲述了达尔文、恩斯特·迈尔、爱德华·威尔逊三位演化生物学巨匠的故事。“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即从小对自然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在周忠和看来,这些科学大家的成就表明,好奇心是科学研究最原始、最根本的内驱力。
“好奇心与大脑的奖赏系统有关。”周忠和从脑科学角度解释,“当我们产生好奇时,大脑会产生多巴胺,让人感到期待和兴奋。这种状态下,学习效果更好,记忆力更强。”
他回忆起2016年参加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那次会议介绍了不同年度获奖学者的经历。我发现他们最大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有很强的好奇心。”这个观察让周忠和更加确信“那些真正能够留存下来的经典研究,内在的驱动力往往是好奇心。”
令人欣慰的是,周忠和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特别提到教育部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这个文件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第一条就强调培养科学兴趣。”在周忠和看来,这是政策导向的重要转变。他强调,科学教育最大的成功,不是培养出多少个竞赛获奖者,而是不要磨掉孩子们的兴趣。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周忠和近年来提交了多个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提案,他还参与科学教材编写,走进中小学作报告,身体力行地承担起科学家与教育者的双重使命。
“我希望通过在科普方面做出的一些努力,能唤起更多人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进而提升国民科学素养,这不仅是一份责任,也是对‘古生物研究有什么用’的最好回答。”周忠和说。
)(王禹涵)
原标题:周忠和:守护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