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研教赛”四位一体 锻造思政教育新锐
创始人
2025-11-21 06:45:59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则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所系。面对思政课教师队伍日益年轻化的新态势,如何引导青年教师完成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再到“站好讲台”的跨越,成为一项时代课题。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了“培—研—教—赛”四位一体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铺设精准赋能、环环相扣的“高速路”,探索出可借鉴的思政教育新锐锻造路径。

培训为基:构建分层分类分段的全周期赋能体系

学院深刻认识到,青年教师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系统规划、精准滴灌的持续过程。为此,学院将培训作为基础工程,打造了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的赋能网络。

分层覆盖,打通成长通道。学院积极构建“教育部—省—校—院”四级联动培训体系,既鼓励教师参加国家培训把握前沿,又确保全员参与省级轮训夯实基础,同时开展校级专题培训和院级常态化培训,年均培训超500人次,助力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能在广阔的舞台上获得提升机会,实现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

分类施策,实现德才双修。在培训内容上,学院坚持德才并举。一方面,通过师德师风专题教育、红色实践等活动,筑牢信仰根基。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坊、教学法沙龙等提升专业能力,培养既具德行情怀又具扎实功底的青年教师。

分段递进,伴随职业成长。学院摒弃“一刀切”模式,针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阶梯式”培养方案:入职初期聚焦角色转变,成长期强化教学科研,发展期支持教改探索,形成从“新手”到“骨干”的完整成长路径。

研为引擎:激发教研相长、科研反哺的内生动力

学院坚信,教研与科研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始终坚持“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融合理念,推动青年教师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型。

教研推动,提升教学品质。通过名师示范课、汇报课、研讨沙龙等形式,构建“听、评、议、改”教研闭环,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近距离观察、模仿、反思与创新的平台,有效加速其教学风格的形成与成熟。近3年来,青年教师立项省级教改课题1项、校级6项,推动问题链教学、专题式教学等创新方法落地,数字技术与思政课堂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科研驱动,厚植学术底蕴。为夯实青年教师的学术根基,学院专门设立青年科研孵化基金,举办“青椒”学术沙龙,开展高级别项目申报辅导。近3年来,学院青年教师已立项省级课题2项、厅级10项,获地市级社科成果奖7项。科研成果有效反哺教学,使课堂内容更具深度和吸引力。

教为关键:强化实战锤炼与制度护航的双重保障

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师能力的试金石,也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学院通过机制创新,为青年教师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提供坚实支撑。

导师指导,传承育人薪火。学院全面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精心遴选10余名德才兼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一对一”传帮带对子,从教学规划、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战全程帮扶。导师每学期听课5至6次,形成“指导—实践—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

督导优化,严把教学质量。学院构建了由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校级教学督导、院系党政负责人及同行教师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听课评课体系,聘请资深退休教师担任专职督导员,实行全覆盖跟踪指导。严格的质保体系帮助青年教师及时发现不足、持续改进,顺利通过“质量检验关”。

在学院系统的培育与严格的把控下,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实现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学生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满意度高达96.48%(其中“满意”82.96%,“较满意”13.52%),课堂抬头率与学生参与度也得到明显改善,教学成效获得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赛为促进:搭建以赛促教、示范引导的展示平台

教学比赛被视为锤炼教学能力的“磨刀石”和展示教学风采的“聚光灯”。学院精心构建并不断完善“赛前—赛中—赛后”全链条竞赛支持机制,激发青年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与身份认同感。

赛前精准打磨。学院组建由资深教学督导、往届获奖教师、校外专家构成的强大辅导智囊团。针对参赛课程,开展多轮次、高强度的“磨课”演练,从教学理念设计、课件制作美化、语言表达教态到时间精准把控,进行精细化、专业化打磨,全力提升参赛作品的质量与竞争力。

赛中全力保障。学院成立专门的竞赛保障工作组,统一协调处理课件调试、设备保障、场地适应、时间提醒等所有后勤事宜,为参赛教师创造一个心无旁骛、全力冲刺的比赛环境,确保其能以良好状态展现教学水平。

赛后成果转化。学院高度重视赛后的经验总结与成果辐射,及时组织专题总结会,真正实现“一人参赛,全院受益”的辐射效应,将竞赛成果有效固化为提升日常教学质量的生产力。近3年来,学院青年教师在省部级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校级各类教学竞赛中也屡获佳绩,充分证明了该机制的有效性。

“培—研—教—赛”四位一体模式是一个有机整体:培训奠基、研究驱动、教学实践、竞赛升华,四者环环相扣,形成强大合力。

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这一创新模式,有效破解了青年教师成长初期的迷茫与成长期的瓶颈,为其铺设了一条清晰、稳健、高效的专业发展路径。这不仅为学院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提供了富有启示的“济医方案”与“马院智慧”,以创新实践持续赋能立德树人,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秦茂森 吴慧敏)

·广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乐摩科技(02539)11月2... 乐摩科技(02539)于2025年11月25日-2025年11月28日招股,拟全球发售555.56万...
动向极其危险,国际社会需高度警...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记者袁睿、刘杨)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日方将在与中国台湾...
金辰街道政企沙龙促多民族文化跨...   本报讯 记者胡耀元报道 日前,盘龙区金辰街道“跨界融合 创见未来”政企沙龙活动在昆明理工泛亚设计...
86岁陈燮阳天津指挥“传奇”音...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王洋 摄影 姚文生)日前,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音乐...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八次代表大...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八次代表大会2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