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全面振兴与职教改革深度融合背景下,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大同黄花产业学院为载体,探索出一条“教随产出、产教共生”的育才新路径。作为山西省第二批职业学校特色产业学院培育项目,学校联合3所中职学校及多家龙头企业,通过政行校企协同治理,构建了职业教育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的典范。
精准对接:构建专业集群与产业共生体系。学校立足“云州大同黄花专业镇”产业发展实际,围绕黄花产业链上、中、下游关键环节布局专业群。上游种植与田间管理由园艺技术、花卉生产与花艺专业支撑;中游加工与检测对应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下游包装、营销及生态旅游环节则由包装策划与设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及旅游管理专业覆盖。
在培养模式上,学校创新“一核心、双螺旋、三递进、四融合”机制,以黄花产业人才需求为核心,理论与实践双螺旋赋能,推动学生从生疏期到熟练期再到精研期递进成长。近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19项,“京东就业实践班”累计培养100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夯实基础:实训平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学校以实训平台与科技创新为双轮驱动,夯实产教融合基础能力。建有数智园艺中心、直播电商实训室等11个“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并联合企业共建2个校外基地,年服务学生745人次、社会人员253人次;承接“中泰青年交流”等国际活动,成为区域技能培训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
在科技创新方面,学校聚焦黄花产业技术瓶颈,立项省级教改课题5项。同时,开发出黄花帆布包、丝巾等29种文创产品,申请“走花路,抱花户”等3项版权,推动黄花产业从传统农产品向文化消费品牌转型。
创新治理:双师队伍与多元投入协同保障。学校以双师队伍与多元投入为保障,创新产业学院治理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师资建设上,组建“校内教师+企业导师”混编团队,推动校企互聘共育。企业技师累计授课1228.9学时,校内教师参与企业实践73人次,共建科研与教学创新团队各2个,有效破解了“教师不懂生产、技师不懂教学”的困境。
资源保障方面,构建“政府主导、校企共建、服务反哺”多元体系。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课程与实训建设,企业提供设备并共建基地;学校通过技术培训、产品研发等赋能产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反哺校企合作资源投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服务区域:技术赋能与文化品牌双重蝶变。学校依托黄花产业学院,联合共建单位,以技术赋能与品牌塑造服务区域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一方面,面向黄花产区开展全方位技术服务,组织专家提供栽培指导,制定标准化生产规范。2024年,累计培训1807人次,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与产业升级;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展会与文化活动,推动黄花产业与文旅融合,促进一二三产协同发展,提升“大同黄花”品牌影响力。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大同黄花产业学院为纽带,不仅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实用型人才,更让传统农产品蜕变为文化品牌,实现了育人与兴产的双向奔赴。未来,学校将扎根产业土壤、紧扣区域需求,让更多“小作物”成长为带动一方发展的“大产业”。(周西贝 侯艳霞 卢爱英)
·广告
上一篇:古韵新生 匠心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