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权若青)初冬,走进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牛棚镇范家田村,洁净村道、多彩文化墙与房前屋后的“微花园”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和美乡村画卷。这背后,是该村以“院坝会”为载体,引导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当家人”的生动实践。
“今天我们开‘院坝会’,大家畅所欲言,有问题一起商量解决。”在村委会旁的一户村民家门前,村党支部书记范江正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议事会。镇村干部与十余名老中青村民代表围坐一圈,将村寨发展的堵点与振兴的亮点逐一摊开。
村民范顺江在会上直言:“村里建了‘三小园’,环境有了‘面子’,但乱丢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影响了‘里子’。”他的发言引发了共鸣。经过讨论,大家表示愿意加入“文明巡查官”“文明监督员”队伍,共护美丽乡村。
“通过院坝会,我们让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再到‘自己管’,真正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范家田村还紧抓“党建+网格”模式,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收集问题、建立清单,引入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确保“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上一篇:滇池学院以体育美育振兴乡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