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群内生式协同发展路径
创始人
2025-11-21 03:51:31

“双高”计划即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以服务制造强国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专业群是高职院校优化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链条的重要单元,专业群协同建设水平与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服务能力息息相关。专业群建设内生式协同指的是依托专业群内部的利益共生、目标共识和资源互补,以共同目标和信任为纽带,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构建自组织、自优化、同频共振的协同生态。在“双高”建设发展重要阶段,探索专业群内生式协同的优化策略与行动路径,可助力高等院校突破发展瓶颈、夯实办学特色、提升产业服务能力。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内生式协同发展的优化策略

高职院校专业群内生式协同发展需紧扣核心目标,构建涵盖源头设计、资源配置、运行保障、效果反馈等维度的系统策略,推动内生式协同由被动响应转为主动生成。具体而言,一是目标协同。锚定产业需求,构建系统化目标体系,有效突破专业壁垒,以产业具体需求为导向,建立分层、分类目标体系。二是资源协同。打破专业壁垒,建立“共享型”资源池,包括实训资源、师资资源、课程资源等,改变资源“专业所有、部门控制”现状,实现资源在专业群内可流动、可共享。三是机制协同。完善制度保障,构建“自运行”协同机制,包括协同决策、利益分配、动态调整等,以制度设计有效激发专业群内各主体协同意愿,形成良性互动运行格局。四是评价协同。创新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变革传统单一评价模式,使评价涵盖专业群、专业课程、学生等多个方面,推动专业群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内生式协同发展的行动路径

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夯实协同育人基础。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是专业群内生式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可以突破师资壁垒,有效激发协同内生动力。具体而言,一是打造协同组织架构。设立专业群总负责人,负责专业群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针对各专业,下设专业带头人,负责厘清本专业在群内的定位,拓展专业发展的深度。设立跨专业课程模块负责人,由各个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育教学高超的教师共同承担,负责专业课程的开发、教学、评估等工作。二是建立“固定岗+流动岗”用人机制。稳定核心教学团队(固定岗),实施教师轮岗制度,鼓励同一专业群内的教师在不同专业间开展轮岗交流,帮助教师了解其他专业教学内容,学习相关领域前沿知识,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同时,大力引进行业领军人才、资深工程师、技术能手等进入校园担任兼职教师(流动岗),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毕业设计,提高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契合度。三是建立教学创新工作坊。成立跨界教研共同体,定期开展跨专业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分享优秀教学经验,探讨解决教学问题,在思想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火花,培养教师的协同思维,丰富教师跨领域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群整体教学水平。

重构跨专业课程体系,实现知识能力协同。在推动高职院校专业群内生式协调发展中,构建跨专业知识体系起着纽带及引擎作用,不仅能够锚定协同方向,对标产业需求,盘活资源要素,还可重构学生知识能力结构,让学生从掌握单一技能的“专才”成长为兼具复合能力和系统思维的“通才”。具体而言,一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突破传统学科体系束缚,深入调研专业群建设现状,了解岗位群人才发展所需的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跨领域综合能力等,绘制“岗位群能力图谱”。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块分立课程体系,确保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和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二是开发跨专业综合项目课程。结合现实产业场景,设计与其高度吻合的综合性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共同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沟通与协作水平。三是引入“学分银行”制度。学生可通过跨专业选修、参与企业实践等途径获得相应学分,并存入“学分银行”,进行学分认定与转换,架构人才培养“立交桥”,有效激发学生跨领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重构知识体系,推动教学活动从单一“知识灌输”转向系统“能力建构”,从传统“专业割裂”转向新型“系统融合”。

升级共享型实训基地,搭建协同实践平台。搭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将分散、孤立的专业实训室升级改造为集教学、实训、生产、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型实训基地,为高职学生提供技能习得和技术应用“主战场”,为专业群内生式协同教学和实践提供物质保障。具体而言,一是成立专门规划小组。在规划设计阶段,由专业群负责人、各个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实训管理员等共同组成,结合专业群内协同教学要求,共同商讨论证,制定和设计实训中心布局、设备、配置方案。二是建立实训基地。在建设运营阶段,院校可与龙头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真实生产流程,结合企业管理规范和项目案例,在校园内建立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借助实训基地模拟岗位角色,协同完成相关工作流程,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还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智能化管理预约系统,实时监控实训基地的设备状况、使用情况、耗材库存等,并进行智能管理。开发线上预约平台,为学生借用设备、预约场地提供便利。三是准确评估效果。在效能提升阶段,定期评估实训基地使用效率、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效果等,积极引入新设备和新技术,确保实训基地始终服务于专业群协同发展需求。通过构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对硬件资源进行集约化利用,为跨专业协同实践提供真实演练场,在协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推进跨专业科研协同,提升产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专业群不仅要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还需自觉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职院校跨专业科研协同,能够提升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从而反哺教学,形成内生式发展闭环。具体而言,一是加强沟通协调。高职院校专业群需要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等加强沟通,通过开展“企业技术需求征集令”、组织“企业专家行”等活动,精准洞察协同科研的切入点。二是组建跨专业技术创新平台。聚焦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由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参与组建协同创新中心,综合运用各领域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产业问题。还可主动对接企业,立足企业技术需求,以课题的形式组织跨专业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工艺优化等,以“真刀真枪”的实践科研,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需要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破除制度障碍,实行“项目制”管理,推动经费使用、成果分配适当向跨专业团队倾斜。三是重视成果转化与推广。收集、整理协同科研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案例,打造科研成果库,通过举办成果推介会、参加技术交易市场等方法,积极向社会推广科研成果,扩大专业群的社会影响力。

随着“双高”战略的持续推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需以内生式协同为核心,探索精细化、高质量发展模式,为专业群内生式协同发展构筑坚实框架,推动专业群从“简单叠加”走向“深度融合”,从而培养出更多契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豫章师范学院;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基金项目:2024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内生式协同的优化策略与行动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Y24129)〕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信证券:2026年度造纸行业... 转自:财联社【中信证券:2026年度造纸行业预计底部改善 金属包装行业将迎来春天】财联社11月21日...
财联社汽车早报11月21日 转自:财联社两部门发布《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征求意见稿)》11月20日,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
四川阆中警方凌晨通报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11月21日凌晨,四川省阆中市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11月20日,阆中市一学生...
@近视的你 当心甜食正在悄悄损...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用眼过度、强光刺激……这些常见的视力“杀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日常生活中有一个...
直击车展 | MoLA架构发布...   Hehson科技讯 11 月 21日上午消息,在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