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艳(广西桂林)
据8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19日发布通知,聚焦提升签约服务感受度若干措施,并要求各地立足实际,利用多方资源,提升签约服务感受度,用心用情为群众提供可感可及的签约服务。这些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感受度若干措施主要包括:提高签约服务可及性便利性,建立完善下沉医生参与签约服务长效机制,定期推送健康信息,做实预约转诊服务,推进社区签约,提供便利用药服务,优化健康管理服务,支持个性化签约服务,激励签约居民加强健康管理,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
近年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一系列改革,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显著提升。签约服务内容从单一疾病管理扩展到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全周期服务,服务方式从固定周期签约转向灵活周期,部分地区还探索了“互联网+签约”“家庭医生地图”等创新模式。这些探索为构建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越来越多群众感受到家庭医生这个“健康守门人”的存在价值。
美中不足的是,在一些地方仍存在“签而不约”等现象。部分群众反映签约后除了量血压、测血糖等基础服务,难以获得更精准的健康指导;转诊时仍需自行挂号排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道不够畅通;健康管理服务同质化现象突出,难以满足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差异化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折射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群众期待之间还存在差距。
此次“暖心升级”直击痛点,在可及性、便利性、精准性等层面实现突破。通过公布签约机构责任区域清单、开发电子家庭医生地图、探索以家庭为单位签约等举措,让群众“找得到医生、签得了约”;通过建立下沉医生长效机制、完善转诊号源预留制度、优化基层药品配送体系,让优质资源“沉得下去、接得上来”;通过推行个性化服务包、开展健康行为积分激励、提供上门随访服务,让健康管理“看得见效果、感受得到温度”。这些措施对服务流程进行系统性优化,有望显著提升服务能力。
落实升级服务措施,关键要在行动上下真功夫。需要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将医保支付、药品供应、薪酬改革等配套政策同步推进;要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打通各级医疗机构数据壁垒,实现健康档案实时共享;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健康指标改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更要注重培养全科医生队伍,通过职称晋升倾斜、职业发展空间拓展等举措,让更多优秀医生愿意扎根基层。
家庭医生作为群众健康的第一联系人,能够有效整合预防、治疗、康复资源,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健康效益。升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既是回应群众健康需求的具体行动,也是深化医改的必然选择,使之成为群众求医问药和健康管理的首选。从这个角度看,这次“暖心升级”,升的不仅仅是服务质量,更是群众对基层医疗的信心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