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讲述人: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徐宾朋
想做农业研究,能吃苦是第一位的。这是我的导师讲的。
在国家级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种质库长兴基地的这些年,我才真正明白,做农业要能吃苦意味着什么。
2016年,我从浙江大学水产专业博士毕业后来到长兴基地,研究罗氏沼虾。
彼时,湖州罗氏沼虾已闻名遐迩,全国6成虾苗湖州产,但市场变化要求育种技术更新,如抗病毒苗、耐盐碱苗、个个壮硕的全雄苗种……
我专攻全雄育种技术。通俗地讲,就是要使一个塘育出的虾全是公虾,确保个头大、农户效益好。这得从种虾入手。
之前,这项技术被国外“卡脖子”,进口1只全雄种虾需300元,农户根本买不起。
入夜的乡村十分寂静,我常独坐塘边想:为什么我们做不出?
于是,我找来3万尾公虾,夜以继日做基因筛查。过程繁复:不断两两配对、筛选组合。关键夜,我不敢睡,怕错过时刻。
“步骤对吗?方向行吗?路还要走吗?”起步阶段,我几乎每天自问,面对疑惑与不确定,无人能给出确定答案。
唯有日复一日尝试,持续1年、2年、3年……
无数次试验后,我终于成功绕开国外专利封锁,在罗氏沼虾身上找到一个基因,它很独特:经分子干扰,可使虾性腺体不表达,变成有繁殖力的公虾,这种虾被戏称为“东方不败”。它们与正常公虾交配,因亲本基因型均雄性,后代可实现全雄。
技术实现突破后,引发关注。
如今,全雄技术走出基地,惠及养殖户,种虾价格降至进口价的十分之一。这是农户之幸,也是我之幸。平日接到农户咨询电话,我是喜出望外的,他们的问题其实也是我的问题,我们可以一起解决,让这只虾游得更好、更远。
长兴基地地处乡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很多人问,在乡村守塘10年,清苦吗?对此,我从未感觉寂寞,甚至甘之如饴。
这里的乡村寂静,但并不乏味。像此刻临近子夜,蝉鸣蛙叫轮番演奏着乐曲,塘里虾儿也未寝,窸窸窣窣说着悄悄话,这夜晚多美妙……
(记者 陆晓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