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凉坳村,村民刘桂英背着背篓,坐上905路公交车到镇上赶场。凉坳村距离场镇近10公里,以前没有公交站点,刘桂英要先步行40多分钟,走到距离该村3公里远的鱼山坝公交站乘车,一来一回多走6公里,多花一个半小时。去年10月中旬,龙马潭区将这条公交线路延长至凉坳村村口,沿线200余户近千名村民受益。
一条条延长的公交线路,传递着民生温度。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泸州从公共交通体系着手,通过优化公交线路、增加公交职能等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更好地串联城市与乡村空间,让城乡公交线成为“暖心线”,跑出民生“加速度”。
优化线路 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8月19日,在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崭新的公交站牌下,村民陈阳冲期待着不久后“坐着公交车去采桂圆”的日子。
前不久,泸州公交341路终点站由观音寺村乌鱼洞延伸至张渡,与公交322路接驳,从乌鱼洞至罗湾新村聚居点间9公里道路的公交空白得以填补。如今,陈阳冲可以乘坐公交车去3公里外的桂圆林劳作了。
这样的变化并非偶然。坚持“城市发展到哪里,公交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泸州根据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持续对车辆投放、运营线路和发班时间进行优化调整,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此前,泸州公交388路起点站由董允坝景区(伞里)优化调整至董允坝南区始发。“调整后,市民可乘公交直达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郊游,出行更便捷。”泸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城市公交科相关负责人说。
在四川古蔺经开区管委会的协调下,古蔺经开区开行了通往古蔺县城的公交专线,在县城居住、园区工作的500多名工人通勤更为便利。
近三年来,泸州市大力拓展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新开线路12条,优化调整线路64条,全市共优化延长公交运营路线超110公里,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交通运输综合服务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开行专班 蔬菜水果直达农贸市场8月20日天刚亮,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大洞子公交站,25路公交车驾驶员赖春雨走出驾驶室,帮菜农们把背篓有序放进车厢里,随后缓缓驾车驶向泸州城区。
“卖了一辈子菜,没想到还能坐上专门接送我们这些卖菜人的公交车。”坐在公交车座位上,年过六旬的罗安乐脸上绽开笑容。“以前去卖菜要转车,时间长,车费也不便宜。现在有公交专线,方便,还省钱。”
登上这辆果蔬公交车,记者看到,车厢里摆满了大小不一的背篓,既有藤藤菜、茼蒿菜等蔬菜,也有甜橙、柚子等水果,甚至还有鲜活的泥鳅、黄鳝等水产。
赖春雨发动车子驶向城区,经过江阳区蓝田街道石岭村时,在50分钟后,稳稳地将车停在了江阳区体育场的农贸市场。他又马上跳下车,帮菜农们搬运背篓。“这些东西重,我能搭把手就搭把手。”有着16年公交车驾龄的赖春雨,今年被公司评为“明星标兵”。
为让更多村民实现“出门见路、抬脚上车”的美好愿景,近年来,泸州交通围绕“乡村振兴、交通先行”理念,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先后开行蔬果专线7条,在31条公交线路开行蔬果专班66班,用公交服务保障乡村交通,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多元赋能 塑造城市温度新场景“以前快递到镇上以后还要等3天左右才能到村里,现在公交车每天直接把快递送来,不用等那么久了。”8月20日,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民生村,在村里的站点取快递的村民于金云高兴地说。
为进一步解决部分农村地区邮件快递投送效率低、群众收发快递不便等问题,纳溪区交通运输局积极推动运输企业与快递企业合作,采取公交客车代运邮包的方式,实现运力共享、站点共用、资源整合,全面提升农村物流效率。
在“公交多元赋能”思路启发下,泸州将城乡公交开发出多种用途,不仅可以承担邮包代运职能,还能变身“清凉驿站”。
这个夏天,气温升至35℃以上后,每天上午10:00起,泸州市龙驰路、回龙湾、黄舣、游湾公交首末站,等候运营的纯电动公交车可作为“清凉车厢”,为乘客提供安全凉爽的休憩空间。“坐在开了空调的车厢里等车,公交车来了,下去就能上车。”在泸州市龙驰路公交首末站,几位等车的乘客连夸公交公司想得周到。
今年,泸州市还先后在泸州客运中心站、城西客运站、四公里首末站、连江公园首末站开放调度室作为纳凉点。“营运待发班公交车也都提前5—15分钟开启空调供乘客纳凉候车,为乘客提供凉爽的休憩空间。”泸州市公交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