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才显示气温38℃,但感觉自己热得‘融化’了!”“天气预报有雨,可带了伞也没用上!”“北方越来越湿热,不会以后越来越像南方吧?”带着这些公众的好奇,8月21日,在中国气象局办公室指导下,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组织13名网络科普大V,以“揭秘那些常见的气象谣言”为主题,走进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业务一线,针对近期公众关注的气象问题进行答疑,引导公众了解气象,科学认识气候变化,更好运用气象预报预警增强防灾避险能力,提高气象工作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
全球极端天气是否已成为常态化?为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副主任郑志海进行权威解读: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增多增强,今年以来我国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极端高温强度强;我国平均降水量偏少,但阶段性变化明显,降水极端性突出,尤其“七下八上”期间,全国平均降水量总体略偏多。针对备受关注的“北方天气气候是否越来越像南方?”这一问题,专家表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副热带高压扩张,有利于降水生成,因此北方比往年降水量偏大,且未来降水偏多的可能性较大。“北方可能会在降水方面与南方有相似之处,但湿热程度和南方还是没法比。”
今年汛期以来,全国多地暴雨频繁、点强面弱,暴雨预报的准确性也受到广泛关注。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徐珺介绍了预报员基于天气实况、数值模式、人工智能模型等,结合预报员长期天气学等知识储备的暴雨预报制作流程。围绕“暴雨预报准不了吗?”的疑问,专家表示,暴雨预报大致可分为大范围强降水和突发小范围强降水两类,其中局地性、突发性强的小范围强降水,如暖区暴雨等,其触发机理及发展变化相对复杂,预报难度较大——“就像打地鼠游戏,在高温、高湿等大气条件具备的区域,冒头突然且随机性强,难以捕捉,因此预报难度增大。”
除了暴雨,气温的变化也让公众格外关注。“预报温度与自身感受不同,高温是否被低报?”成为热议话题。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数据质量室首席徐鸣一给出明确答案: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两码事。世界气象组织将空气温度(即气温)定义为在气象观测站测得的气温,即由距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测得。“标准气温”像是一把全球统一的科学的“尺子”,通过统一的气温观测标准获取数据,并用于研究气候变化、数值天气预报及国际气象数据交换等。而公众感受到的体感温度,受相对湿度、风速、日照等因素影响,与标准气温存在较大偏差,因此有了“高温低报”的错觉。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邵国鑫和工程师姚旺还介绍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数据、平台、安全等业务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网络科普大V了解了地球系统大数据资源体系,国产气象超算、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等业务在支撑汛期预报服务保障等方面的相关工作进展。
科普博主@中国气象爱好者表示,本次活动打通了气象部门、科普博主和公众之间的交流,未来他也将持续关注评论和留言中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加强各方互动,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气象部门的回应反馈给公众。科普博主@公众环境马军首次来到气象部门业务一线参观,表示随着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公众对气象部门的关注和好奇也越来越强,实地探访既加强了双方交流,也让专业全面的解析通过博主们的转化与传播,更有针对性地传递给公众。
(作者:罗澜 责任编辑:苏杰西)
上一篇:社区趣分类 环保不停歇
下一篇:老旧小区改造为群众幸福“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