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星报)
七月的巢湖,水波潋滟。安徽百戏城这座形如“被巢湖水冲刷的玉石”的建筑群,在夏日阳光下闪烁着独特的光芒。7月15日,安徽乐团首届音乐季在这里拉开帷幕,为期近半年的音乐盛宴陆续在此上演。这不仅是十二场音乐会的简单集合,更是一座城市对艺术的热切拥抱,一个地域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当交响乐的雄浑与民族音乐的婉转在这座现代建筑中回荡,我们看到的是一场艺术与建筑的完美对话,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华丽转身。
百戏城的空间诗学
从空中俯瞰,安徽百戏城的建筑轮廓宛如自然雕琢的艺术品。这座总建筑面积约4.08万平方米的文化地标,打破了传统剧院单一功能的桎梏,以多元、包容的姿态重新定义了表演艺术空间。建筑设计师将巢湖的水韵转化为流动的线条,让曲面屋顶与折线幕墙形成独特的视觉韵律,使整座建筑本身就成为了可观赏的艺术装置。
最令人惊叹的是其杂技剧场——整体高差36米、横跨90米的巨大空间内,隐藏着国内最大的单片翻转舞台。这个能在90秒内完成平面与垂直状态转换的舞台,是工程技术与中国杂技艺术需求的完美结合。“镜框式+沉浸式”的双模式设计,既保留了传统戏剧的观演关系,又为前卫表演提供了实验场。当舞台翻转,空间重构,观众与表演者的关系也随之改变,这种动态的空间体验本身就是一场行为艺术。8月份,以“趣味、互动、欢快”为核心,集柔术、空中吊子 、转碟等多种杂技技艺于一体的百戏城驻场欢乐秀将在这里上演。
地方戏小剧场则体现了另一种设计智慧。设计师将徽派建筑的元素解构重组,马头墙的轮廓、天井的空间意象被巧妙地融入现代剧场设计中。这样的空间不仅适合黄梅戏、庐剧等地方戏曲的表演,更成为传统文化当代转译的物理载体。而综合小剧场的多变“性格”,则展现了百戏城对艺术未来的想象——上午可能是古典弦乐四重奏,下午就变身为沉浸式数字艺术展,晚上又成为先锋戏剧的实验田。这种空间的可塑性,正是当代艺术生态多元性的物质基础。
音乐季跨越半年的艺术仪式
安徽乐团首届音乐季的策划,体现了一种难得的艺术雄心。从7月19日至11月22日,十二场音乐会将如同十二颗明珠,串联起这个特别的音乐季节。交响乐、民族音乐、交响管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并置,构建了一幅完整的音乐全景图。这种系统性、持续性的演出布局,不同于零星的音乐会,它更像是一种艺术仪式,通过时间的累积培养观众的音乐习惯和审美品位。节目单上,我们既能看到西方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也能发现以安徽地方音乐元素为灵感的原创作品。这种中西并置、古今对话的编排策略,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成熟姿态——不再需要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能够在多元参照中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当民乐演奏的《空山鸟语》《枉凝眉》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同一音乐季中回响,观众体验到的不仅是旋律的对比,更是文化立场的从容。
传统戏曲的当代转译
安徽百戏城对地方戏曲的重视令人振奋。百戏城不仅为黄梅戏、庐剧、泗州戏、花鼓灯等地方戏曲提供了专业的演出平台,更通过空间设计、观演关系的创新,为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当代活力。
7月19日黄梅戏《女驸马》的上演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重温经典雅韵,驸马情长醉百戏。在地方戏剧场中,传统黄梅戏唱腔与身段得以完整保留,而灯光、舞美则通过构图、色彩、节奏与明暗对比,构建了空间层次、传递审美气质,为剧场注入丰富的视觉张力。
安徽百戏城的抱负不仅限于舞台。年度演出计划中,包含了从经典到创新、从专业到普及的广泛谱系。公益活动板块尤其体现了这种理念。音乐季不仅在城市剧场举行,部分精选节目还将走进乡村,实现“艺术下乡”。这种文化流动不仅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注入了文化维度。当乡村孩子第一次在现场听到交响乐,当地方戏曲重回其诞生的乡土,艺术完成了从殿堂到田野的循环。
艺术之城的未来想象
站在巢湖畔,望着这座如玉石般的建筑,我们不禁想象:十年后的安徽百戏城将会是什么模样?或许到那时,它培育的艺术种子已在城市各个角落发芽;它倡导的跨文化对话已成为日常;它实验的艺术形式已沉淀为新的传统。
安徽乐团音乐季的开启,只是这个宏大叙事的第一乐章。当音符在精心设计的空间中回荡,当观众在艺术体验中获得启迪,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文化盛事,更是一座城市对美的不懈追求。
当暮色降临,百戏城的灯光倒映在巢湖水面,建筑、湖水与音乐仿佛融为一体。这一刻,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如空气般自然的存在——这或许就是所有艺术工作者的终极梦想:让美成为生活的常态,让创造成为城市的呼吸。 据《安徽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