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秋收后,农事少了,村里便要出钱请说书先生说书。
长条案上的油灯发出柔和的光晕,二叔家的土坯墙暖黄一片,用竹架支起的小圆鼓就摆放在堂屋原八仙桌的位置上。
说书时间到了,先生往鼓前一站,左手拿起竹板“嗒嗒”打起,鼓声也由缓而急地配合着。突然,先生眉头皱起,鼓槌猛敲鼓背,“啪”的一声脆响,满堂顿时安静下来。
说书本是说唱一体。先生乡音醇正地唱一段,又用带节奏的语调讲述一段。唱到赵云长坂坡救主时,他右手鼓槌急如雨点,竹板打得密不透风,恰似曹兵近在眼前;讲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鼓点声声叹息,道不尽孔明的懊悔和难舍。
台下的乡亲们或坐或站,旱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映照着一张张专注的脸庞。听到精彩之处,就有人把旱烟杆往鞋底使劲一磕,憋足劲地喊一声“好”。
我们这些少年,听不出先生唱词里的味道,也记不得先生生动有趣的场景描述,倒是忘不了手拿金箍棒的孙悟空,尤其羡慕长胡子的红脸关公:胯下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无人能敌。
夜深了,先生的鼓声还在昏黄的油灯下飞扬。这些珍藏在岁月里的乡音乡情,像一坛陈年老酒,抿一口,就暖了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