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郑州“续面”风波成为网上持续发酵的热议话题。这起事件的起因,是一家饸饹面馆与顾客在“无限续面”的服务环节产生了争执。事后,店主在网上发布了顾客和几名孩子的正面视频,表示“7人只点一碗面”。这一表述很快引发了大量“围观”,不少网民在第一时间站队批评顾客,认为其“续面”是想“占便宜”。
然而,随着更多细节被披露,事件逐渐走向“反转”。顾客拿出当晚的付款凭证,证明他们实际上还点了其他菜品,总消费超过140元,与“只点一碗面”的说法明显不符。
纠纷发生后,双方一度达成共识:店主删除视频并道歉,顾客删除差评。没想到,几天后,店主又在网上发布新内容,还用“七匹狼”等侮辱性称呼挑动情绪,使风波再度升级。
8月19日中午,郑州“续面事件”门店闭门落锁,店外多名辖区办事处工作人员对拍摄、围观人员劝离。图片来源:新京报这起事件虽然过程一波三折,孰是孰非其实不难判断。店主未经同意公开发布顾客和未成年人的视频,涉嫌侵犯人格权益;在答应删除视频后再次用侮辱言辞攻击对方,更是在法律和道德层面都站不住脚。顾客对“无限续面”的理解,本质上属于合同条款的解释问题。顾客留下差评,本是消费者的正当权利,只要基于事实,就属于合理表达。
相比于“续面”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警惕事实真相不清的“舆论审判”,是我们能从中得到的更重要的启示。短短几天之内,事件“反转”,情绪此起彼伏,公众判断也在不断被牵引。最初的视频和配文,让人们迅速形成了“顾客占便宜”的印象;新的证据曝光后,又让不少人觉得“店主恶意带节奏”。这堂生动的“网络传播课”提醒我们:很多时候,真相比我们在网上看到的更复杂,不论是单方面的叙述、指控,还是看似很有说服力的照片、录音或视频,都不能自动等同于事实的全貌。
在当前的网络舆论场上,信息传播具有一些特点。首先,人们在网上获取到的,常常只是一些信息碎片,而非事件的全过程。这些碎片,往往会放大愤怒或同情的情绪。同时,网络的即时性会让很多人习惯于第一时间站队,生怕错过参与事件的讨论。在这些要素的叠加之下,网民自行发起的“舆论审判”,很容易沦为“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甚至成为网络暴力的温床。
事实并不会因为讨论声量的增加自动明朗。越是在众声喧哗的情境下,越需要保持必要的克制。网民不妨多想一想:当我们急于在评论区里“声讨”某一方时,是否已经掌握了完整的信息?当我们因为一段视频便下定论时,是否考虑过镜头背后可能存在的剪辑?当我们参与转发和评论时,是否可能在无意中成为网络暴力的一部分?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在上网时产生的正义感都是真诚的。但是,如果缺乏耐心和判断,正义感也可能对无辜者造成伤害。正义从来不是通过网暴实现的,而需要建立在事实和规则之上。对普通网民而言,提升媒介素养,就是要学会放慢节奏:不要因为单方说法就草率站队,也不要因为情绪上头就贸然下结论,更不要把辱骂、讥讽当成“主持公道”的方式。
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人们理应保有一份清醒和善意。清醒,是要意识到“眼见未必为实”,要懂得留出观察和等待的空间;善意,则是指在不明全貌时,尽量克制攻击他人的冲动,在心中多些宽容,给真相多些时间。
互联网让每个人都可以轻易表达,但也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复杂。越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越需要多一点谨慎,少一点盲从;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戾气。这样的克制与善意,既是对他人的保护,也是在维护一方健康、清朗的舆论空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