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铁去泡面化”的讨论余热未消,又有网友提出,相比在高铁车厢内闻泡面的味道,他们更难以接受的是烟民在高铁站台抽烟,建议“高铁站下架泡面不如站台禁烟”。对此,12306工作人员回应称,车站站台多为露天环境,目前并无禁烟规定,车站通常会设置专门的吸烟区及灭烟设施。
图片来源:人民网评微博对“高铁去泡面化”的讨论,性质的确与站台禁烟问题不可同日而语。毕竟,前者更多只是“气味之争”,后者则切切实实关乎着公众健康。如今,二手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成全面普及的社会常识。出门在外,人们不希望被动接受刺鼻的烟雾“入侵”,也是非常合理的诉求。而面对“高铁站台禁烟”的建议,不少烟民也有委屈之处:自己已经在车厢内“憋了一路”,如果在停靠站台的间隙都不能释放一下“烟瘾”,是否有些太不近人情了?
广大旅客希望自己在高铁站台能少受或免受二手烟雾烦扰,烟民旅客则希望在站台能保留抽烟空间——其实,梳理一下双方的核心诉求,会发现二者并非完全不可调和,关键正在于更精准的站台控烟举措。
首先要看到,不同站台的具体状况有所差异,有的属于纯露天环境,有的则处于半封闭甚至完全封闭的空间。不同环境内,二手烟弥散的范围和停留时间显然会有所差异。对此,高铁管理部门不妨因地制宜进行吸烟管控,对于密闭性较强、易对他人造成影响的站台空间,推行更加严格的管控举措。
而且,高铁站台并非“铁板一块”,更加精细地划分控烟区域,可以尽量兼顾到各方诉求。比如,在上下车位置、站台出入口等地,人员本就相对密集。试想,在他人排队等候上车时,如果有乘客因为想立即“过把瘾”、一出车门便点燃香烟,会给等待旅客带来多少“扑面而来”的烦扰?而在临近站台进出口等相对狭窄封闭的电梯、通道,随手点烟“吞云吐雾”,显然也是对周边旅客身体健康的不负责、不尊重。
烟民也需意识到,自己的吸烟需求固然应当被看见,但是拒绝“随处来一根”,尽量在人少、空旷的室外吸烟,特别是避免在老人、孕妇、儿童等易感人群周边制造“游烟”,也应该成为一种文明的自觉。
对相关管理部门来说,当下比起在高铁站台全面禁烟更为可行的,或许是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进行精细化控烟。对此,一些地方的控烟探索值得借鉴。比如,2024年年底,上海就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室外二手烟控制推进无烟健康环境建设的通知》,对室外排队等候区等八类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重点场所明确规范要求,并安排工作人员等进行提醒、劝阻。
具体到高铁站台来说,要求旅客不在排队等候区、进出口通道等区域吸烟,并不算“过分”要求。而对于一些烟民旅客想在下车间隙“抽一口”的需求,可以通过设置独立吸烟区、增加吸烟点挡板、加装烟雾吸收“黑科技”设备等方式,既满足正常的吸烟需求,又尽量减少对其他旅客的影响。
据第九份《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烟草流行报告》统计,烟草流行是世界迄今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威胁之一,每年有大约130万非吸烟者因接触二手烟雾而死亡。游烟危害不容小觑,网友热议“高铁站台该不该禁烟”绝非小题大做。对高铁站台空间进行更精细的划分,才能兼顾各方诉求,让吸烟者有处可去、非吸烟者免受烟雾侵扰。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上一篇:投资者提问:施耐德是国际算力领域世界级配套商是星际之门算力的供应商,公司跟...
下一篇:圣元环保A股股东户数减少460户降幅1.88%,流通A股户均持股7964.58股增幅1.91%,户均持股市值14.38万元增幅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