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重庆的雾总是那么浓重,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歌乐山常年笼罩在一片灰蒙蒙之中。在这潮湿阴冷的山间,渣滓洞监狱像是一头蛰伏的野兽,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每一个被押送至此的革命者。
《红岩》这部震撼人心的红色经典,将我们带回到那个疾风骤雨般的年代。我读到的不仅是一部革命历史小说,更是一部人类在艰难时刻依然坚守光明的精神史诗。江姐那句“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宣言,伴随着牢房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和远处隐约的雷鸣,不仅穿透了渣滓洞的黑暗,更穿透了时间的阻隔,至今仍振聋发聩。
山城的石板路蜿蜒曲折,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发霉的气味。
在这样的环境下,《红岩》中的革命者们正进行着他们隐秘而伟大的工作。江姐常常举着一把油纸伞在雨中的小巷快速穿行,伞面上雨水汇成细流,就像她心中奔涌的革命热情。就连被叛徒抓住那一刻,她也毫不慌张,坚守心中的信仰,静静地理着裙摆,梳着发梢。
歌乐山的冬天格外寒冷,渣滓洞监狱的牢房更是阴冷刺骨。
在这样的环境下,狱中的革命者们展现了超乎寻常的精神力量。江姐被关押的牢房只有四平米大,墙壁上挂水珠,角落里长青苔,特务们将她的手按在冰冷的审讯桌上,把竹签刺入她的指甲缝……
狱中的生活是残酷的,但革命者们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展现了令人动容的精神世界。1949年春节,监狱外飘着细雨,牢房外的枯枝上,几只乌鸦发出凄惨的叫声。而在渣滓洞里,江姐和姐妹们用偷偷收集的碎布,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绣着一面五星红旗。她们轮流放哨,一有动静就立刻将布料藏入贴身的衣服袖子里,针线在布料间穿梭的声音与远处看守的脚步声形成奇特的交响。当红旗终于完成时,她们将它藏在牢房的墙缝里,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泪光。这面从未在阳光下飘扬过的红旗,已然在她们心中高高升起。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重读《红岩》,我们得以重新仰视那些在极端环境中依然坚持信仰的灵魂。重庆解放后的第一个清明,歌乐山上的杜鹃花开得特别鲜艳,仿佛在祭奠那些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上网查看资料,玻璃柜中陈列的江姐遗物——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旗袍,那本边角卷曲的《共产党宣言》……我不禁思考: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在不见天日的牢房中依然保持希望?在寻觅中,我想也许答案就藏在那首歌谣里:“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
红岩精神就像黑暗中的火种,它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熄灭。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我都会想起那宝贵的启示: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命总能找到向上的力量,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在这个意义上,《红岩》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作品,更是一盏永远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
铁链锁得住身躯,锁不住比钢铁更硬的信仰;黑夜盖得住山城,盖不住用热血点亮的黎明!
——仅以此致敬《红岩》中永不凋零的忠魂。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南校区七(17)班林默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