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在河北省沧州市油坊口村,有一口600岁的古井。
过去,这口古井是油坊口村村民的重要水源之一。30年前,大运河断流后,古井也彻底干涸,再无水可取。
2019年,古井在沉睡30年后“苏醒”了,古井边传来“来水了”的呼声。
“一开始,我还以为自己看花眼了,走近一看,真的是水啊。”油坊口村村民刘大爷看到古井“复活”后,激动万分。
见证了古井从枯竭到重新丰沛的历程,刘大爷说:“南水北调的水来了,井里又有水了。”
南水到,满盘活。如今,井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为油坊口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注入新源泉。
古井从干涸到复涌,背后离不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这一泓清水,复苏了河湖生态。
东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里运河、中运河、古黄河等干线和支线河道成为风景秀美的城市景观河道,洪泽湖、骆马湖等调蓄湖泊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连续3年助力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大运河城市群焕发光彩。
滹沱河生态公园。
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2021年起,滹沱河石家庄段实现109公里河道全线贯通,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断流史。沿河32处景观节点和7大主题公园形成了“四季有景、三季有花,果林花海、水天相接”的美景,为石家庄“拥河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新空间。泜河在隆尧县形成了约760万平方米的水域,邢台重现“泉水绕城”胜景。永定河连续5年实现全线流动,北京密云水库库区鸟类增加到235种,“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现身亦庄调节池。
这一泓清水,激活了生态旅游。
暮色四合,山东省东平湖畔的大宋不夜城景区里,灯光秀、打铁花、汉服表演、太尉府杂技等节目轮番上演,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水库,也是东线工程与大运河文化带的交汇枢纽。经过多年深度治理,东平湖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水质持续改善,湖区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局部达到Ⅱ类标准。
东平湖捕鱼。
在东平湖生态整治的基础上,东平县加快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旅游业兴起带动东平餐饮、民宿等业态发展。
在东线,沧州市大力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聊城市探索“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发展新路径,淮安市实施大运河“百里画廊”战略引领工程,徐州市推进窑湾古镇展现时代新貌。
在中线,焦作市天河公园的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每天开放接待游客,许昌市“泛舟河上、环游许昌”成为新时尚。2023年中国龙舟公开赛(河北·石家庄站)充分展示了滹沱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记者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十多年以来,惠及沿线45座大中城市,1.85亿人口。每一滴奔流的南水,承载的不仅是沿线水质不断向好的责任,更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的体现。
流动的是水,推动的是生态蝶变,形成了生态赋能经济、经济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十多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南水北调工程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