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TOP创新区研究院
在世界上最智慧的一平方英里附近,一栋名为74M的新大楼昂然矗立——露台可以俯瞰整座城市,内部配备了先进的生命科学实验室,还有足够“刷屏”的艺术装置。
可除了底层那家即将开张的甜甜圈店,楼里几乎空无一人。
它不是孤例。
过去五年,大波士顿地区的实验室面积猛增一倍,达到4840万平方英尺,但迎来的不是创新热潮,而是30%+的创纪录空置率。
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危机在地下暗涌——
资本和人才正集体向西逃离。
这里是 MIT 和哈佛的故乡,也曾是风险投资的圣地。可如今,加州吸走的风投总额已经超过整个美国东北部各州之和。波士顿的初创融资数量在持续下滑。
更讽刺的是,出走的创业者和工程师,很多就是在麻州读书、受训的那批人。他们在这里积累知识,却在彼岸兑现价值。这个知识密度最高的地方,渐渐沦为“人才供给地”,而非“创新栖息地”。
一位本地创业者苦笑道:
“这就像帮别人孵蛋,等蛋破壳,小鸟都飞去了别人的院子。”
空置的实验室、减少的风投、出走的创业者,波士顿很烦恼——为什么我汇聚全球顶尖智慧的“认知富矿”,却还是比不过硅谷?
这个疑问,不止属于波士顿。
南京、武汉、西安等中国的科教重镇,同样面临这样的尴尬:高校林立、科研院所密集,硕博士年年增加,却始终缺乏孕育出世界级科技产品和颠覆性原创技术的土壤。
我们认为,真正的症结,
潜伏在“人才—资本—技术”三角的系统断裂里。
创新需要聪明人
但更需要疯子
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是:
麻州学术光环更亮,麻州的诺奖得主比加州更集中,但真到下场创业、握着钱袋子的风投,还是一股脑往湾区去。
Facebook就是典型:起步在哈佛宿舍,最后把总部安在了硅谷。类似的还有:Stripe 两兄弟在哈佛/MIT读书,选择在湾区落地;Dropbox 的原型诞生于 MIT 创意,真正做大却是在旧金山……
很多人会说,这背后是“生态”的差别——这种说法比较笼统。
今天我们用一个更精确的说法,
是对“疯子”的吸引力差别。
麻州的科教体系,特别擅长量产“聪明人”,它们擅长培养现有系统中最优秀的维护者和优化者,特点是精于计算、遵守规则、逻辑严谨,是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眼中的完美人才。
然而,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
仅仅依靠“聪明人”是远远不够的。
它更需要“疯子”。
所谓“疯子”,并非指他们缺乏理性,而是指他们遵循一种超越常规的内在逻辑。他们痴迷于解决一个巨大到看似荒谬的问题,愿意为此放弃世俗意义上的稳定和成功,他们对未知和失败有着极高的容忍度,是风险投资眼中潜在的独角兽。
正如一位YC合伙人所言:“你需要一万个聪明人贡献想法,但更需要十个‘疯子’敢把最疯狂的那个付诸实践。”
埃隆·马斯克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所有“聪明”的航空航天专家都认为可回收火箭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妄想时,只有他这个“疯子”坚持用第一性原理去挑战整个行业的公理,最终用SpaceX颠覆了太空探索的成本结构。
为什么疯子会逃离?
那,“疯子”们理应是任何城市争抢的“稀缺矿石”,
但很多城市自己竖起了三道高墙,把他们拦在了门外。
1:机制。
许多科研重镇将宝贵的科研成果锁在僵化的制度中。高校教师创业的路径依然存在灰色地带,科研资金的使用缺乏弹性,而学术评价体系与商业价值几乎完全脱节。很多跨学科,最开始的时候总会带点“不合规”味道的念头,还没长成,就被流程和监管冻死在摇篮里。
我们认识一个朋友,本来在加州顶级学府做博士后,不满导师僵化的评价体系,几个月就拍桌走人创业,如今公司已成功上市。
2,文化的保守。
口头上说着“包容”,骨子里却对疯子异类不耐烦。博士退学去做生意,被叹“可惜”;创业两次失败,几乎没人再给机会;想法大胆,迎来的往往是怀疑的眼神。
这种对失败低容忍、对非主流缺乏耐心的气场,也会慢慢把人逼走。
3,资本的矛盾
这一点恰恰解释了上文提到的资本外流,它并非简单的“短视”,而是一种深刻的“矛盾”。
波士顿的资本看似极具耐心,愿意向“深海技术”——如生物医药、量子计算、清洁能源,这些领域关乎人类未来,商业化路径极其漫长,实验室空置危机正是这种战略倾斜的体现。
但要注意的是,这种“耐心”的文化却逆向选择了资本与创业项目。
我们想一下,
如果一个“创新生态”里,资本长期赚不到钱,会发生什么?
很显然,当一座城市里看不到“三年就能讲出新故事”的机会时,大部分投资者就会将大头押注到其他地方。这并非是他们不愿意押注那些“十年磨一剑”的梦想,而是资本也有自己的一笔账,它需要回报来维持自身的运转和投资人的信心。
其结果是,这个地方的生态也就慢慢变得更慢、更“耐心”,因为那些追求更快回报、更具活力的资本已经用脚投票,悄然出逃了,甚至形成“长期看不到回报 → 短期无人愿投 → 整体生态停滞”的恶性循环。
其实,我们想提醒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悖论:
越是需要耐心的长期项目,越需要短期的成功奇迹来支撑整个生态的信心。
需要两条腿一起走路。
湾区之所以能持续吸引全球的“疯子”和资本,正是因为它不仅有“十年磨一剑”的宏大叙事,更有无数“三年上市”、“一年被收购”的“浅滩奇迹”。这些快速的胜利,为整个生态系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和乐观情绪,从而有能力去供养那些更疯狂、更长远的梦想。
不要让那个疯子跑了
如何留下疯子?
甚至培养出更多疯子?
很有意思的是,很多城市用宣传片和咖啡馆营造“创新氛围”是远远不够的,疯子们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第一步,是让人碰得上、聊得起来。
不是说堆多少博士、多少大牛,而是看这些人多久能碰一次,聊出火花。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核心不在于人才密度,更在于人才的“碰撞频率”。
一个城市要想疯起来,就得有高频的跨界对话——黑客和艺术家坐一桌,科学家和厨师喝一杯,让这些“弱连接”自己冒火星,而不是让人永远关在象牙塔里。
第二步,是把想法变成能摸得着的东西。
论文再漂亮,不变成原型,就是一张纸。城市得有条全链路:研发→中试→试用场景→创业公司→市场验证,哪怕是“半成品”也要能上街跑一圈,用制造业的思维养技术,别总憋着。
我们之前说到出生在南京的影石,但在深圳长大,主要是因为
那年的南京,不是产业完备的城市,想要找一块模组,可能得跑到苏州甚至更远,而深圳允许团队上午调电路,下午改板子,晚上就去送样;
所以,城市需要在真实的场景里,降低试错成本;在关键的阶段,给创业者留下来继续试一次的理由。
生在南京的影石,在深圳长大……
第三步,是钱要分节奏。
深海里潜得下去,要有慢钱;浅滩里翻个浪,要有快钱。
快反馈的成功案例和现金流,就像生态里的氧气,能让整个系统有信心,也能吸引更多人留下来折腾。
第四步,是让人舍不得走。
能给补贴当然好,但真正能留住人的,是那些细碎却暖心的体验——
创业者每走一步,都有人懂、有人帮、有人看见、有人喝彩。这才是城市最耐用的软实力。
波士顿的烦恼提醒我们:
人才不稀缺,稀缺的是能把才华变成动能的土壤和系统。
其实无论是马萨诸塞,还是中国的科教重镇,知识和人才这场“雨”都下得够多了,差的就是一条把雨水汇成大河、去推齿轮的水道,让飞轮自己转起来。
说到底,就是城市的气质得变——
从“一个来读书的地方”,变成“一个能干成事的地方”。
这样,疯子才能真正留下,并且吸引更多的疯子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