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步入期颐之年的方汉奇先生,步履之稳健,心态之年轻,专注之恒久,出乎我们意料。
采访当日,我们按响门铃,来开门的,正是一头银发、身着白衬衫的方老先生。还没等我们开口,他已主动分享“真是振奋人心啊!”原来,方老先生刚在网上读到关于流失文物归还的文章,深感国家之“扬眉吐气”。
从事了一辈子新闻史研究的方老先生,至今仍每天看新闻。在记者采访的一个半小时内,他的手机不断响起“叮咚”提示音,他说那是他订阅的新闻消息,之后他再慢慢看。
我们出发前,曾担心如此高龄的老人家记忆力会否有所改变,事实证明影响不大。甫一聊起新闻业话题,面前的方老先生眼里带光,言语间思路清晰,特别是说到治学过程中制作卡片用以积累材料一事,他更是娓娓道来,甚至直接动手,为我们现场展示制作卡片的方法。“干新闻的,就必须对所有新鲜的事情感兴趣,而且各领域的书都要多读,注意积累,需要用的时候,才有材料可用。”我们点头道“努力学习”,方老先生强调:“不只是努力学习,是一辈子都要学习。”电脑的左边有一本半卷着的书,方老先生指着说,昨晚看它到12点才睡觉。
也就是在这本书的旁边,我们看到了被提前打印出来的采访提纲,多个问题下被认真划上了一道道红线标记。顿时,惊讶、感动、敬畏等情绪涌上记者心头。
方老先生说,自己每天都还写日记,简单记录日常。在他看来,历史就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作为一名新闻人,需要记录,需要积累,这是天职。
在他的书房里,目之所及都是书。数十年如一日,“坐得了冷板凳,守得住旧书斋”,先生在这方浩瀚书海里读书看报,紧跟天下事,探究新闻史,以其执着专注,书写了一部治学为人的新闻人传奇。他的书架上,挂着一幅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赠题的书法,其上八个大字“何思何虑,至大至刚”,方汉奇风骨是也。
采访尾声,方老先生为羊城晚报题词“羊城声传天下,晚报情系万家”,言短意长,期许殷殷。我想,方老先生笔下的“声”,是民声、政声,是时代之声;这“情”,是亲情、乡情,是赤子之情——它也道尽了羊城晚报的使命与情怀。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人追逐流量,有人热衷变现,而眼前这位世纪老人,用毕生诠释着什么是“新闻人的工匠精神”。在方老先生看来,惟因热爱,心生年轻。在新闻的事业上,用热爱抵御岁月沧桑,将初心守成地久天长,这或许应是每一位新闻人该有的模样。 (陈玉霞 徐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