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梅刚
“我已经正式上岗了。说实话,起初报名参加这个陪护培训班时,心里还有疑虑,担心学了没用,或者和实际工作差得远。真正上手工作后,我才感受到这个培训真是‘金不换’,有了技能就业不愁。”8月11日,来自通辽市科左中旗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包立军说。
此前,包立军一直靠打工为生,收入不稳定。几个月前,通辽市人社部门经过摸底,了解到他的培训就业需求后,向其介绍了相关培训信息。包立军随即参加了科左中旗2025年第三期病人陪护班,经过“理论+实操”系统培训,顺利结业并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后,仅用3天时间就与通辽帅先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1年的就业意向协议。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贴心服务,他顺利进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开始了陪护工作,月收入超过5000元。
今年以来,通辽市以“就业促进行动”为抓手,通过建立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者培训需求双向摸排机制,动态更新“有活没人干”的岗位清单、“有人没活干”的人员清单,精准匹配培训资源与服务供给,实现培训和就业的协同联动。截至7月底,全市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7642人。
从“一纸证书”到“一份好工作”,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既是个人成长的“助推器”,更是稳就业的“压舱石”,不仅让像包立军一样的农牧民受益,也为内蒙古高质量就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技能培训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通过技能培训,助力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能够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化解技能人才供给需求矛盾,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先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自治区重点产业集群等重点领域,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推动培训和就业协同联动,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即就业、上岗即培训的衔接,帮助劳动者适应市场需求,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我们从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增加企业技能人才供给、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方面,进一步激活各类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促进职工增技、技能增收、企业增效。”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于海燕说。
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政府支持与企业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模式,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一支技能高超、技艺精湛、技术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赛、集训基地等政府建设项目的引领,不断加大高技能人才平台载体投入,突破传统的“一对一”师徒模式,逐步形成了师带徒、徒带徒的裂变式技能传承体系,有力促进了技术技能经验的可复制、可推广。
赵晶数控大师工作室作为一机集团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独创的操作法使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7%,累计完成技术攻关7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十余项。同时,工作室还采用“互联网+培训”的新模式,为企业培养数控机床操作人员500多名,这些人才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实现了高技能人才供给与技术突破的双赢。
赤峰东黎羊绒股份有限公司是内蒙古一家老牌羊绒制品生产企业,通过“企校双制、工学一体”培训模式,极大地缓解了企业岗前培训和转岗储备性技能培训的资金压力,有效破解了多年的“工学矛盾”。330名学徒在老师傅手把手教导下迅速掌握核心技能,实现稳定上岗与收入跃升;横机工、纺纱工等575名技术工人获得系统培训后,128人成功晋级高级工、技师乃至高级技师,企业效益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今年,赤峰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借鉴国际国内先进企业办学经验,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指导企业建设培训中心或培训学校。今年4月,赤峰市东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暨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揭牌,学校根植企业丰厚产业土壤,以精准对接生产需求为核心,构建起融合“产、教、评”的闭环式培训体系。课程设置直指产业核心——羊绒分梳、纺纱工艺、羊绒制品设计等关键技能,教学模式彻底打通“课堂—实训—生产”全链条,确保人才技能与企业脉搏同频共振。
不久前,家住呼伦贝尔的居民刘燕,看到就业部门发布的补贴性培训信息后,报名学习了面包烘焙免费培训。如今,刘燕已在当地一家食品厂工作,稳定的收入让她很满意。刘燕说:“通过技能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不但实现了就业,还提高了收入。”
为增强劳动者就业竞争力、提高与市场招聘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内蒙古拨付资金请培训机构免费对劳动者进行培训。为鼓励培训机构精准匹配企业招聘需求,对劳动者培训后6个月内签订1年及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保的,给培训机构的课时补贴上浮50%。
据了解,作为落实就业促进行动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内蒙古各地深入开展“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聚焦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开设电子商务师、母婴护理等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学员提升就业技能、拓宽就业之路。
以就业为导向,把培训建在市场需求上。今年1至7月,内蒙古开展补贴性培训7.92万人次。到2027年底,全区将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0万人次,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提高到35%左右。
(包头市东华职业培训学校供图)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2025年2月1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自治区就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从提高产业发展的就业带动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5个方面提出19条工作措施,确定了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5.5%左右的年度目标。
自治区部署实施就业促进行动以来,全区各级人社部门迅速行动,从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方需求出发,多措并举推动供需“精准”对接,截至7月底,全区组织各类招聘活动2006场,提供岗位103.5万个次,同比分别增加77%、56.3%。
针对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职业技能培训+劳务”双品牌,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就业容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行业领域,推行“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截至7月底,我区城镇新增就业14.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81.3%;3月份以来,调查失业率同比、环比连续下降,6月份为5.4%,降至五年来最低水平。
接下来,内蒙古将扎实开展就业促进行动,切实做好就业组织和服务,让创业者更有信心、让技能培训更有成效、让青年求职者更有能力、让就业服务更加便捷,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