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李国萍 通讯员 赵冬霞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92万亩山杏树,染绿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小小山杏不仅孕育出多元化特色产业,也扛起了改善生态环境的大旗——
漫山遍野的杏树不仅染绿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更让曾经无人问津的“野果果”,变身为带动1.7万农户增收的“金果果”。
8月20日,秋阳高照。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魏家峁镇范家峁村村民乔生,将满载杏核的三轮车一路开进一家企业的收购车间。“今年山杏又丰收了,晾晒了近千斤杏核杏干,按今年的行情,收入挺可观。”乔生掩不住内心的喜悦。
黄澄澄的杏核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现场兑付现金,杏干收购价也达到每公斤6-10元。车间外,满载杏核的运输车排成长队,这一幕便是准格尔旗92万亩山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好注脚。
素有“花果之乡”美誉的准格尔旗,地处黄土高原,曾经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荒山秃岭遍布。
“自从政府号召对土质贫瘠的山地实行退耕还林之后,在山头栽种杏树、沙棘等经济林,原来光秃秃的山都变绿了。”沙圪堵镇忽昌梁村村民告诉记者。村里采用土地流转模式,统一规划栽种高附加值的杏树,发展村集体经济。一些村民在杏园里边学习杏树抚育技术边打零工,实现技能、收入“双得”。
从不毛之地到绿满山川,20余载春秋流转,准格尔旗找到了一条林果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昔日光秃的山梁已变身197万亩林果基地,其中92万亩杏林将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5%,万亩杏林项目区水土流失减少40%。
有了山杏资源,产业的引领成为持续发展的关键。2003年,当地老党员刘战先接手濒临倒闭的国营果品厂。望着沟壑纵横的荒山,他立下“绿山头、富百姓”的军令状。次年,企业改制更名为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创造性推出“公司+基地+农户+经纪人”的创新模式。山杏从山头走向车间,不仅农民们享受到了生态红利,也培育出了一条以杏仁露、炒杏仁、果干等为主的完整产业链条。
记者走进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产品展厅,小小的山杏经过精深加工实现华丽转身:杏仁经过鲜榨后,被制成杏仁露、杏仁牛奶、炒杏仁;杏肉化身为杏皮茶、酸杏汤、杏脯;杏壳则变废为宝成为活性炭。20多个系列产品将山杏“吃干榨尽”。经过多年精心培育,该公司的原料基地已遍布全旗10个苏木乡镇,带动1.7万户农牧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如今,在准格尔大地,山杏产业遍地开花,有国家级的农牧业龙头企业,有中小型企业,还有一批加工作坊、合作社等。小小的山杏不仅孕育出多元化特色产业,也扛起了改善生态环境的大旗。
准格尔旗的林果产业振兴始于顶层设计,数据背后的致富密码是当地向森林要食物,推动森林粮库、钱库联动。2023年,旗政府出台 《林果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每年在各乡镇实施杏树抚育项目2万亩,每亩财政补贴资金700元。
“我们计划到2025年,实现‘十万亩苹果、百万亩山杏、百万亩沙棘’基地建设目标,预计年产值上亿元,带动3万多牧民增收致富。计划到2030年,实施杏林抚育达到15万亩,让每座荒山都变成富民金山。”翻开林果产业规划图,“百万亩山杏”的绿色版图日渐清晰,准格尔旗林业和草原局产业服务站站长高卿目光中满是坚定。
山杏,天然扎根于我国三北地区,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与卓越的经济价值,成为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典范。作为绿化先锋,它根系深广、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风沙,是改良生态的“绿色卫士”。
令人振奋的是,准格尔旗山杏产业正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春赏杏花、夏研生态、秋采硕果、冬观雪林”的四季产业链,正书写着“绿富同兴”的发展模式。尤其是每年春季,近万亩山杏迎春绽放,曾经的荒山化作粉色海洋,一年一度的杏花节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不仅创造的旅游收入超亿元,这个节庆活动也成为准格尔旗名副其实的生态名片。
拥有发展经济林果独特自然条件的准格尔旗,通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漫山的经济林构筑起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产业链延伸让林果成为农牧民的增收来源,“两山论”在黄河几字弯畔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