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作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湖州的发展画卷上,一抹鲜明的“工行绿”始终跃动其间。
工行湖州分行以绿色金融为笔,在这片生态沃土上写下了金融机构的亮眼答卷:
从系统内首个“总行级绿色金融试点行”,升级为“总行级绿色金融示范行”,再获批成为系统内首家“总行级转型金融试点行”;
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由2019年的不足20%提升至2025年7月末的38.8%,占比位居浙江工行系统前三;
业务模式从单一绿色信贷拓展至以“绿色金融为基础、转型金融为补充”的双轮驱动模式;
开创多笔标杆业务:落地全国工行节能领域首笔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全省首笔融合绿色信贷与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全省首笔碳配额质押跨境人民币融资、全省首个数字人民币光伏结算场景建设。
……
2019年以来,该行以552.46亿元绿色贷款活水,润泽湖州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更孕育出“碳排放权质押跨境融资”等创新实践,成为“湖州样本”中最具示范性的金融注脚。
机制革新:从“理念落地”到“体系成型”
工行湖州分行立足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优势,聚焦银行业在量化评估企业转型社会风险方面的痛点,在系统内率先构建并尝试运用“公正转型评估体系”,为转型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该行自2023年起前瞻布局,联合地方政府部门率先发布《湖州市融资主体公正转型评估办法》。2025年6月,该行深度参与制定的《转型融资主体公正转型评估办法及贷款流程应用》成功获批省级团体标准,为识别转型社会风险提供了“湖州经验”。
组织架构的迭代是起点。2017年成立分行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在系统内率先将绿色金融纳入专项管理机制;2020年,成立绿色金融工作专班,由分行主要负责人牵头,绿色理念深度融入各级机构经营全流程;2022年,设立公司金融业务部(绿色金融业务部)一级部门,形成牵头督办、部门联动的高效机制。
规划引领明确方向。该行在上级行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指导下,《湖州工行碳中和中长期规划》确立了“2025年自身运营碳达峰、2030年自身运营碳中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在转型金融领域,尝试构建“1个转型方案+5大服务机制+N个重点行业”服务体系:创新提出绿色、棕色、转型资产篮,尝试“分篮施策、分层管理”;精心设计服务机制,力求实现精准对接、量化评价、激励落地、透明披露、闭环管理;积极摸排重点行业转型客户清单。截至目前,为市政府转型金融支持企业、项目、技术三张清单中的31个企业提供超19亿元融资支持。
考核激励激发动能。信贷端,将绿色金融纳入支行KPI考核,制定转型金融专项激励政策,激发基层业务落地积极性;运营端,制定《湖州工行绿色运营行动方案》和《评价方案》,推动南浔双林支行等基层网点通过绿色办公与节能改造赢得资源倾斜,形成“减碳即增效”的正循环,“绿色发展”成为深入人心的行动自觉。
风控升级:从“经验判断”到“数智防控”
工行湖州分行建立转型金融识别机制、转型核算机制、碳绩效考核机制和全流程管理机制,实现转型金融全方位服务保障。通过该机制为某化纤转型企业贷款3.2亿元、某集团子公司发放了绿色及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4亿元。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工行的转型金融服务深度绑定,体现了该行将“生态风险”深度嵌入金融风险管理核心的实践。
工行湖州分行已将ESG评价构筑为信贷准入的“门槛”。依托总行强大的ESG风险预警系统,该行将ESG风险防控要求贯穿于融资业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客户准入、尽职调查到风险评估、审批放款,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核验ESG相关信息,对“两高”项目坚决执行“环保一票否决”。这套严格的“绿色门槛”有效倒逼企业主动采取减碳措施,形成了“融资促进减排”的良性循环机制。
该行推动气候风险管理向“精准化”迈进。2024年底入选总行气候风险管理试点后,该行致力于开发服务于营销、审查及贷后管理各环节的转型金融客户画像系统。该系统以湖州市ESG评价体系及碳账户数据为核心,旨在逐步完善基于碳效评价的转型活动识别、碳核算、绩效考核、信息披露及全流程管理机制。
生物多样性保护也被该行系统性地纳入风险评估维度。早在2022年,工行湖州分行就加入了由中国绿金委牵头的生物多样性课题研究组。2024年,该行率先将卫星遥感与生物多样性评估纳入风控体系,建立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与产品。例如,为吴兴区白鹭飞农庄提供5400万元授信,并利用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共同打造湿地动物科普保育中心,开展野生鸟类栖息地整理与保护工作;又如,携手德清下渚湖湿地生态保护提升工程、安吉两库饮水工程,一起实施重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实现金融资源与生态保护的精准匹配。
产品创新:从“传统信贷”到“生态赋能”
“8000万元贷款到位,新设备投产在即,单位能耗将达行业标杆!”湖州某钢锭企业负责人满怀期待。得益于工行湖州分行“低碳转型贷”支持,该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预计从76.22千克标准煤/吨降至67千克标准煤/吨,年节约标准煤2300吨。这成为该行绿色金融产品向全场景服务升级的缩影。
聚焦“深绿领域”,工行湖州分行精准滴灌生态工程。围绕湖州“生态美”建设需求,该行重点支持水资源、能源等关键领域重大项目。在水利领域,持续投入支持水库建设与水资源区域调配,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在能源领域,成功落地绿色智慧储能电站、虚拟电厂等前沿项目,助力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截至目前,仅在节能降碳、生态修复等四大“深绿”产业,贷款余额已超330亿元。
针对“转型领域”的痛点,创新产品有效破解企业减碳难题。该行深度挖掘湖州“绿贷通”平台的ESG评分与碳效码数据价值,创新推出“低碳惠企贷”“碳足迹管理”等特色服务方案,运用差异化信贷政策,激发企业转型动力,今年以来两项产品已分别投放15.46亿元、10.31亿元。该行还积极把握政策机遇,运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截至2025年7月,为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清单内7个项目发放贷款7.31亿元,;高效利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为8个项目提供融资11.97亿元,带动的年度碳减排超20万吨/年。在“乡村领域”,工行湖州分行巧妙衔接“生态美”与“百姓富”。以村社e贷、农户e贷、特色产业贷等产品构建“绿色共富服务方案”,助推农村产业升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增富。聚焦农村全域整治、景区开发、渔业尾水生态化处理等领域,构建“绿色乡村服务方案”。先后为辖内5A级景区创建、湿地生态保护提升工程提供5亿元、2.7亿元资金支持,因地制宜实现绿色兴农。近年来,累计为绿色乡村及生态修复类项目发放融资超200亿元。
品牌跃升:从“地方实践”到“国际影响”
2022年,央视《品牌强国之路—工行绿色金融》纪录片以安吉支行为生动窗口,向全国观众展示了绿色金融如何有效激活乡村沉睡的生态价值。镜头之外,工行湖州分行的绿色金融实践早已突破地域限制,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更多工行湖州分行样本。
在本土市场的深耕细作,为该行赢得了广泛的专业认可。连续4年蝉联“国家绿色金改试验区建设优秀金融机构”称号,绿色银行专业考核获得最高BBB评级;其主导的重点课题《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研究》《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分获湖州市金融学会优秀课题一、二等奖;诸如“强化机制建设促进转型金融发展”等实践成果,连续3年入选湖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产品服务典型案例库。市场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4年,该行绿色贷款新增量在当地四大国有银行中拔得头筹,绿色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高达44.35%,稳居浙江工行系统内首位。
在全球化布局中,工行湖州分行充分发挥跨境金融专长,助力企业走出去。其中一家专注于地板、木结构房屋及整木家具研发制造的湖州企业,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际市场。该企业在泰国项目的启动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工行湖州分行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创新性地为企业量身打造了境内外联动融资方案。通过多方紧密协作,成功落地全市金融系统首笔总金额1.8亿元的跨境标准银团贷款,从商务准入、备案到审批放款,高效打通了全流程。
在国际上,工行湖州分行的绿色经验有了更多的声音。该行参加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CASI)举办的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活动并分享其在“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转型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的领先实践。与CFA协会、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联合成立湖州绿色金融研究项目组,并开展座谈会,交流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的经验。
面向未来,工行湖州分行将继续高擎绿色金融“指挥棒”,以更优化的机制设计与更具活力的创新产品,不断夯实绿色发展的金融根基。通过深化碳中和银行建设与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实践,让金融的澎湃活水持续滋养湖州的绿色发展之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的壮阔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文/张翔
上一篇:种苗“破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