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新闻网)
转自:河北新闻网
8月8日,沧州市沧县汪家铺镇孙佛庄村西的冬枣基地,孙良起正在大棚中忙碌。
此时,露天种植的冬枣还泛着青涩,个头只比花生米大些。而孙良起的冬枣大棚,却是另一番景象——红玛瑙般的冬枣压弯枝头,颗颗饱满透亮,早已进入丰收的采摘季。“今年从6月中旬开园采摘,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孙良起一边忙碌,一边向记者讲述自己种植冬枣的经历。
2014年,孙良起与朋友共同承包了400多亩耕地,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其中100亩地用于露天冬枣种植。
三年后,露天冬枣陆续结果,然而就在即将成熟采摘时,遭遇了一场连阴雨。“雨后,冬枣被雨水激裂坏掉,几乎没挣到钱。”痛定思痛后,孙良起认为,“靠天吃饭总不是办法,必须发展设施农业。”
2017年秋,孙良起投资80万元,建起50亩高标准冬枣大棚。大棚建成后,虽说可以避开天灾,但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还是没挣到钱。“大棚种植和露天种植完全是两回事,温湿度调控、光照管理,每个环节都需要重新摸索,需要掌握较高的管理技术。”孙良起说,虽说建设大棚的第一年、第二年都没挣到钱,但随着慢慢掌握了技术要领,从建棚的第三年开始情况好转,冬枣品质不断提升,真正实现冬枣夏熟。
“露天冬枣,一般在‘十一’前后成熟。我们的大棚冬枣,每年6月中旬成熟采摘,成熟期提前三个多月。”孙良起说,虽说6月成熟的冬枣产量较低,但是售价高,每斤冬枣地头出货价达到30元。“随着时间推移、产量提升,售价会随之下降,从30元降到国庆节期间10元左右,一直可以销售到11月。”
“我们的冬枣最大特点就是皮薄、酥脆、多汁,甜度适中、枣香浓郁,虽说冬枣夏熟,提前采摘上市,但口感不降低,品质一点儿不含糊。”说起自家的大棚冬枣,孙良起十分自豪。
采访中,孙良起的电话铃声不断响起,多数是在催单要货。孙良起挂断电话后笑着解释:“都是要货的老客户,现在每天销售额基本能维持在万元左右。”(燕赵农村报记者 郭庆峰)